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后真相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08:33
   自2016年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后真相”一词被频繁用作于不良媒介的代表。随着新媒体技术赋权时代的到来,普通大众得到了更多的发声机会,推动了自媒体舆论的迅速发展,大众更在乎于自己对情感的抒发,在后真相时代,出现了“情感舆论”大于“事实权威”的“网络舆情”现象。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以后真相时代为背景,对“网络舆情”现象的形成、表现、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网络舆情”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与自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媒介传播环境的改变,自媒体舆论的形成,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舆情”是通过舆论当事人、舆论传播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舆论当事人利用自媒体等社交平台的便利,利用大众的同情心,混淆视听、编造事实,刻意煽动大众做出非理性的舆论行为,造成假新闻和“舆情反转”等“网络舆情”现象的出现。“网络舆情”现象是受文化、媒介、社会、受众等共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的转型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刻板印象”的产生;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使得大众更在乎自身情绪的发泄,沉浸在“娱乐至死”之中;技术赋权时代的到来给“后真相”孕育了萌芽的土壤;受众媒体素养的不足,使其不能理性的参与舆论事件。总之,在后真相时代,事实和真相让位于大众的立场和情感。总体而言,在面对“网络舆情”现象时,笔者认为应该理性应对,一方面它虽然给社会、给媒体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它有助于推动事实真相的还原,揭示社会深层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网络舆情”现象的出现,应该进行反思,针对导致“网络舆情”现象出现的原因做出对应的规避措施。
【学位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柏拉图,兴趣,指数,真相


图 2 近五年 Google Trends “Post-truth”相对兴趣指数对于“后真相”一词早在 1992 年的时候就有提及,但从图 2 中可以看出真”感兴趣是在 2016 年 11 月份的时候,数值达到了高峰。笔者在 Science Dst-truth”进行关键词的搜索,共出现文献 64038 篇,虽然数量很大,但是”传播媒体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有关于经济、政治、生物、医后真相”仅仅是作为研究的一个背景而简要提及,而对于网络舆情方面的甚少。后真相”的概念生成 年的时候,福柯就提出“话语体制”这一概念,后来,他在访谈的后半段讨论,他指出:真相是此世之物,它在各种形态的制约下孕育而生。福柯进成西方社会真相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他把“真相”比作一个意识形态,递受到政治和经济设施的制约,牵涉全部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争斗泰尔在《后真相》一书中提出,“真相”一词的概念可追溯至柏拉图时期,”,即是一种意识形态至上的话语运作,其践行者往往试图迫使他人相信一

真相,案例


图 3 2016、2017“后真相”案例析 2016 年以来发生的重大“后真相”事件,从图 3 中可以发现一般“后真分为医患问题,如潍坊产妇纱布门、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等;教育问题,如江,学生被扣冷血帽子、北京天价学区房等;官宦问题,如领导只会“摸香扶着去救灾等;城乡差距问题,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城市媳妇怒掀桌

分布图,速读,真相,鹰眼


纵观2016年到2018年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追溯到事件发声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信息传播的源头都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笔者从中随机选取了32起“网络舆情”事件并把它绘制成图表,如图4所示:图 4 “后真相”事件首发媒体平台分布图(数据来源:鹰眼速读网)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布事件最多的平台是微博,其次是微信和网媒。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微博为例,很多事件发酵的始作俑者都是一些微博加 V 账号,或者自称“专家”的伪权威机构等一些自媒体大号,他们在网络舆论中自动担任起意见领袖的角色,往往可以引导大众的情绪,操控舆论的走向,而目的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吸引粉丝流量、蹭网络事件热度使得自己身价翻倍,而往往一些缺乏主观意识的受众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成为“舆论”事件中的炮灰。一般舆论导向的形成会分为三个阶段——以“刘鑫江歌事件”为例(1)事件的发生2016 年 11 月 3 日凌晨,一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江歌在其出租的公寓中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连铁;郑雪芳;周姣;;秦皇岛网络舆情监测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年08期

2 葛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38期

3 葛秀芳;;探析网络舆情传播对公共政策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9年38期

4 李政;;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破解之道——以陕西省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年16期

5 李璟;;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07期

6 沈阳;吴荆棘;;基于复杂因子的网络舆情推演研究[J];情报学报;2013年12期

7 王珊;;如何写好网络舆情报告[J];应用写作;2019年08期

8 张明;;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年12期

9 舒宪章;;网络舆情对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探析[J];传媒论坛;2019年18期

10 白黎;;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监督机制的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诗悦;网络舆情事件治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高唯;基于链路相似的虚拟空间与对应交易空间融合度研究分析[D];上海大学;2018年

3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高俊峰;网络舆情场形成机理及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万源;基于语义统计分析的网络舆情挖掘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蕾;网络舆情信息与现实交易行为的映射关系研究与应用[D];上海大学;2016年

9 于淼;社交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10 刘泉;基于个体社会属性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志霞;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年

2 文婧;基于聚类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年

3 张烨;心理效应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反转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年

4 吴婷婷;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5 杨绪娟;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6 徐烨;多媒体网络舆情衰退期形成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舒靖丹;网络舆情演变的要素及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8 肖维泽;基于知识图谱的多媒体网络舆情语义识别案例库构建[D];吉林大学;2019年

9 杨丽颖;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涉医网络舆情演化博弈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10 冯浩;网络舆情与中国房地产市场行为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4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44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d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