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安全线:马来西亚族群交往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15:22
马来西亚族群关系是人类学与社会学传统且经典的研究课题,但以传播学的视角进行相关研究,尤其重视媒介化社会下马来人与华人之间族际交往的研究却并不多。严格来说,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关系是一种共生状态,即冲突又和谐。外界认为的族群团结一致,其实对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笔者而言是一种客气却不敢逾越的互动关系。这引发了本研究对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一系列思考:何为冲突与和谐并存的族群共生状态?其上层建构与日常互动中的族际交往又有何规律与区别?民间族际互动如何解构族群冲突走向共生关系?本文基于以上考虑,紧密围绕“马来西亚马来人与华人的族际交往如何达到共生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笔者用了两年的时间进入田野调查,在学校、职场、网络等多个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同时也选择了 80位不同年龄与性别等特征的马来人与华人,来作为主要的访谈对象,重点关注两族之间的接触、互动、交往与矛盾关系,具体考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族群认知与偏见、交往模式和规律,以及互动关系中和谐与冲突的动因和过程,通过对日常与网络社会的族际交往这一动态过程进行深入观察,挖掘隐藏在其中的内在关系逻辑。本项研究意欲回答两个主要的关键问题,其一是日常互动中族群间的隔阂与客气交往是何以造成与建立的?上层建构的族群关系如何影响日常族际交往?两族间存在一条不容挑战也不可逾越的线又怎样解释?其二是马来人和华人之间很有默契地不去挑战这条线,到底这条线是什么?其深层内容与交往规律为何?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一条线?日常生活的这条线又如何对应上层建构的族群关系?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本研究将从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是民间叙述中日常语态的族际交往是怎样的关系过程,其上层建构的矛盾冲突如何透过日常族际交往得到消解与重构?接着是媒介化社会语境下代际差异的族际交往有何异同,这变迁的族群关系如何走向阈限性族际边界与族别认同?最后则阐释族群间复杂而动态的共生关系如何形成并影响族群冲突的产生、建构、转换、消解与重构?研究发现,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族群冲突关系,是被上层政治精英作为阶级集团利益共同体所建构的,事实上日常互动中两族的交往模式消解了冲突并达成“互不侵犯”的相处之道。与此同时,上层建构的族群冲突关系是嵌入与脱嵌于日常和网络社会的双重交往,即日常族际交往中是嵌入心理而行为脱嵌,而网络中的族群互动则是行为嵌入而心理脱嵌的。此外,从日常场域转向网络社会的族群交往将因时空压缩和时空延伸而得以消解上层建构的族群偏见,并将其重新编码让新一代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关系趋向融合。这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为何马来人与华人之间更多呈现出是一种“你不犯我,我不犯你”,总是保持着安全距离的共生关系?上层建构的族群冲突容易在日常互动中被解构,但即便物理距离接近,心理距离上仍遥不可及,双方都不愿意跨过界限,就像彼此之间有一道墙,或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线,谁都不会轻易挑战这条线。研究分析认为,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族群隔阂,这条所谓的不可逾越的线,实际上就是一条族群交往中“隐形的安全线”。上层建构的是安全“虚线”,间歇性发生且影响力不足,而日常互动中的族群交往也消解了被建构的冲突关系。“虚线”虚无而虚假,但日常互动中的安全“实线”则实在而真实。实线与虚线相互交叠,显示出族群共生关系,马来人与华人之间体现出一种不愿主动挑战“安全线”的共处状态、相处之道与交往规范。“隐形的安全线”具有根本性、复杂性与流动性。其根本性在于上层建构了“他族寄生于我族”的优越感与认知偏差、我族因沉默的螺旋而产生了外显与内隐的族群尊严,以及媒介尤其媒体因“把关人”的议程和情绪设置,而将族群关系导向冲突或和谐。其二,安全线的复杂性体现在“离心与向心双倾向”相互牵制,及其因程度长短与选择高低而产生的四种交往维度。最后,安全线的流动性是基于族群交往转向网络社会时,其缺场交往的时空属性赋予了阈限身份,即随时切换族群身份与国族认同的可能性。于此同时,马来人与华人在族群认知中出现了传播断层,过去上层建构的族群冲突将因受众的自主选择,而陷入失衡的螺旋,导致新生代一旦接触有别于既定印象的他族认知,则将产生传播休克。这种短暂的文化休克将出现四种反应:惊讶、不接受、努力接触与最终快速适应。研究分析也认为,安全线之所以流动性高,是因符号延异过程中漂浮的能指的任意性,尤其语言成了两族深交与绝交的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安全线的根本性保证了两族之间的安全距离,而其复杂性与流动性导致共生状态得以长久延续。但这条安全线必须是隐形的,因为只有隐形才安全,才能消解上层刻意建构的族群矛盾,同时,隐形的安全线是日常互动中一种仪式化交往的社会规范。“隐形的安全线”虽然是马来西亚族群交往研究中的本土化概念,但却也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中尝试打破宏观与微观的二元对立,补充族群边界理论的内涵,重视交往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双重性”,以及高语境化的时空属性。全球化时代下,跨文化传播赋予了文化体之间更多碰撞与交流,而交往中“隐形的安全线”解释了多个文化体之间在日常与网络社会的不同互动,安全线虚实交叠恰恰体现上层与民间的跨文化对话,其复杂性与边界的流动性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适应过程。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C954;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设计
第二章 回到历史:一种建构的族群刻板印象
一、游戏开局:族群关系的历史与变迁
1. 幕后玩家:族群身份意识与冲突的开端
2. 在线玩家:同一条宪法有两种社会契约
二、制定规则:上层建构族群认知偏差
1. 513族群冲突:50年前后的族群禁忌
2. 族群政策NEP:既定印象与交往距离
第三章 语言交流:族群互动中的符号延异
一、深交与绝交:日常交往中的语言
1. 巴刹语言:跟马来人深交的秘诀
2. 符号缩写:隔绝华人的族群边界
二、禁忌与学习:跨出舒适圈的语言
1. 语义差异:语言误解的交往禁忌
2. 学习中文:多语优势与跨族情谊
第四章 饮食习惯:文化图腾的自我与他者
一、认识他者的族群饮食
1. 海南鸡趴的单向交流
2. 海南面的演化与想象
二、自我隐喻的改良饮食
1. 椰浆饭的重新诠释
2. 华人糕饼的清真化
第五章 学习教育:交往规范中的敏感底线
一、华人社群的内卷化:学习中的自强不息或自困围城
1. 独中即是天井:失异族相处机会
2. 师长惊弓之鸟:族群间的不信任
二、马来社群的封闭性:教育中的扶弱政策或扶持拐杖
1. 马来文国语:不容挑战的族群尊严
2. 伊斯兰官教:贯彻生活的族群精神
第六章 职场交际:制度化关系中的相处惯性
一、基于生计的职场族群关系
1. 能量的资本计算:工作需求的交往
2. 人数多寡即权力:谁人多谁是老大
二、利益导向的职场族群关系
1. 政府构建公司“圆形监狱”
2. 自我审视的狱卒“把关人”
第七章 政治参与:族群边界安全距离的延续
一、意见表达:维持族群边界的交往方式
1. 全国大选的族群政治诉求
2. 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处模式
二、社会运动:打破族群边界的交往困境
1. 底层知识鸿沟:语言障碍限制沟通
2. 民间弱性参与:年轻人难动员参与
第八章 仪式互动:时空阈限下的身份转换
一、共此时:族群仪式互动中的情感体验
1. 文化共融:双佳节期间创新青包
2. 国族认同:球场飞扬的团结符号
二、过日子:亲密圈身份过渡的相处之道
1. 宗教适应:难懂的《可兰经》
2. 婆媳问题:学懂礼仪与饮食
第九章 虚拟交往:互联网时代族群关系的重构
一、网络社区中的缺场交往
1. 多语言论坛:志同道合却难以深交
2. 面子书使用:反哺建构新族群认知
二、空间流动中的亲密内爆
1. 媒介化社会中的身份转换
2. 身体不在场的选择性表露
第十章 隐形的安全线:一个概念的提出及其分析框架
一、一个本土化概念的提出
1. 虚实之间:建构的虚线与日常的实线
2. 似近若远:时空维度下族群双重交往
二、分析框架与进一步思考
1. 区别认知与关系的安全线
2. 分析代际间新旧的安全线
第十一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4126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C954;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设计
第二章 回到历史:一种建构的族群刻板印象
一、游戏开局:族群关系的历史与变迁
1. 幕后玩家:族群身份意识与冲突的开端
2. 在线玩家:同一条宪法有两种社会契约
二、制定规则:上层建构族群认知偏差
1. 513族群冲突:50年前后的族群禁忌
2. 族群政策NEP:既定印象与交往距离
第三章 语言交流:族群互动中的符号延异
一、深交与绝交:日常交往中的语言
1. 巴刹语言:跟马来人深交的秘诀
2. 符号缩写:隔绝华人的族群边界
二、禁忌与学习:跨出舒适圈的语言
1. 语义差异:语言误解的交往禁忌
2. 学习中文:多语优势与跨族情谊
第四章 饮食习惯:文化图腾的自我与他者
一、认识他者的族群饮食
1. 海南鸡趴的单向交流
2. 海南面的演化与想象
二、自我隐喻的改良饮食
1. 椰浆饭的重新诠释
2. 华人糕饼的清真化
第五章 学习教育:交往规范中的敏感底线
一、华人社群的内卷化:学习中的自强不息或自困围城
1. 独中即是天井:失异族相处机会
2. 师长惊弓之鸟:族群间的不信任
二、马来社群的封闭性:教育中的扶弱政策或扶持拐杖
1. 马来文国语:不容挑战的族群尊严
2. 伊斯兰官教:贯彻生活的族群精神
第六章 职场交际:制度化关系中的相处惯性
一、基于生计的职场族群关系
1. 能量的资本计算:工作需求的交往
2. 人数多寡即权力:谁人多谁是老大
二、利益导向的职场族群关系
1. 政府构建公司“圆形监狱”
2. 自我审视的狱卒“把关人”
第七章 政治参与:族群边界安全距离的延续
一、意见表达:维持族群边界的交往方式
1. 全国大选的族群政治诉求
2. 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处模式
二、社会运动:打破族群边界的交往困境
1. 底层知识鸿沟:语言障碍限制沟通
2. 民间弱性参与:年轻人难动员参与
第八章 仪式互动:时空阈限下的身份转换
一、共此时:族群仪式互动中的情感体验
1. 文化共融:双佳节期间创新青包
2. 国族认同:球场飞扬的团结符号
二、过日子:亲密圈身份过渡的相处之道
1. 宗教适应:难懂的《可兰经》
2. 婆媳问题:学懂礼仪与饮食
第九章 虚拟交往:互联网时代族群关系的重构
一、网络社区中的缺场交往
1. 多语言论坛:志同道合却难以深交
2. 面子书使用:反哺建构新族群认知
二、空间流动中的亲密内爆
1. 媒介化社会中的身份转换
2. 身体不在场的选择性表露
第十章 隐形的安全线:一个概念的提出及其分析框架
一、一个本土化概念的提出
1. 虚实之间:建构的虚线与日常的实线
2. 似近若远:时空维度下族群双重交往
二、分析框架与进一步思考
1. 区别认知与关系的安全线
2. 分析代际间新旧的安全线
第十一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纳日碧力戈;;文化与边界:社会如何分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李加莉;单波;;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3 王军;;族群冲突及其进程的心理基础与心理解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1期
4 但海剑;石义彬;;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廖小健;;影响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文化与政治因素[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4期
6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年07期
本文编号:2864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6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