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重庆时期何其芳对毛泽东《讲话》的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22:58
【摘要】: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标志。作为当时文艺工作先锋的何其芳曾连续两次被派往重庆传播《讲话》。本论文通过对何其芳在重庆时期传播《讲话》的研究,从何其芳的思想转变着手,探究何其芳被派往国统区传播《讲话》的背景,阐述传播的过程与内容,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此次传播活动,从而探讨何其芳传播《讲话》的价值与作用,并总结经验教训。何其芳的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延安前期、延安时期和文艺整风运动时期。延安前期,何其芳先后在重庆与北京求学,后又回到四川教书谋生。他的思想经历了少年时期对严苛父亲的反叛到青年时期对所处环境的不满与苦闷的转变,他渴望解脱,渴望改变,他来到了延安。延安时期,何其芳最初是兴奋的,他渴望到前线去,可又因恶劣的环境等问题而离开。这一段经历使他羞愧,他的忏悔和改造意识渐渐萌芽,到整风运动时期则愈加强烈。这一时期发生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情,那就是得到了毛泽东的召见。从此,何其芳找到了精神上的引路人。这也为他后来去重庆传播毛泽东的《讲话》奠定了思想基础。何其芳传播《讲话》的背景总结为五个方面。第一,《讲话》的权威性,《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之精华,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成功指导了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推动了文艺发展。第二,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艺发展情况,国统区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当道,严重阻碍了文艺发展,急需正确的文艺思想来修正。第三,《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情况,《新华日报》和“文工会”作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却又由于政治环境的差异性,传播并不十分顺利。第四,何其芳的自身原因,介于整风运动前毛泽东对何其芳的召见产生的强烈影响,肃听过《讲话》之后,何其芳对《讲话》全面肯定并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迫切地需要改造,事实证明,他也是改造得比较好的,派他到国统区传播讲话必是有其可取之处。何其芳曾先后两次到重庆传播《讲话》,主要任务分别是宣讲《讲话》和文化统一战线工作。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历史原因,对于何其芳传播《讲话》也有不少质疑之声,引发了一些论争。但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讲,何其芳传播《讲话》有一定价值与作用。何其芳传播《讲话》的价值与作用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文学角度来讲,廓清了国统区文艺界,使得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都得到了发展。从传播学角度可将其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来分析,以何其芳为传播者,以《新华日报》为传播媒介,传播影响广泛且深远,具有典型意义。对何其芳传播《讲话》,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其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D2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何其芳的思想转变及其完成
    2.1 延安之前
    2.2 延安前期
    2.3 文艺整风运动时期
3 何其芳传播毛泽东《讲话》的背景
    3.1 《讲话》的权威性
    3.2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艺发展
    3.3 《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
    3.4 新华日报社的内部争论
    3.5 何其芳自身原因
4 何其芳传播毛泽东《讲话》的具体过程与内容
    4.1 在重庆的第一次传播
        4.1.1 宣讲《讲话》
        4.1.2 质疑之声
    4.2 在重庆的第二次传播
        4.2.1 文艺界的统一战线工作
        4.2.2 现实主义之争
5 何其芳传播毛泽东《讲话》的价值与作用
    5.1 文学角度:廓清国统区文艺界
    5.2 传播学角度:一次典型的传播活动
6 对何其芳传播活动的认识与评价
    6.1 不成功的政治角色
    6.2 传播角度的经验教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宛聪;;毛泽东引领抗战文艺:“从此天下太平矣”[J];湘潮(上半月);2015年10期

2 姚韫;;何其芳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接受与创造性阐释[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靳明全;;抗战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评王学振新著《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段从学;;现代性语境中的“何其芳道路”[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05期

5 颜敏;黄红春;;转换与执坚——何其芳诗歌理论的辩正[J];当代文坛;2013年02期

6 郝明工;;抗战烽火中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J];红岩春秋;2012年Z1期

7 熊飞宇;;何其芳的重要佚文:对蒋区文艺工作的意见[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李卉;;何其芳三、四十年代佚作辑录与考订[J];新文学史料;2012年03期

9 蒋登科;;西方视角中的何其芳及其诗歌[J];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04期

10 黄红春;;何其芳文艺思想嬗变及其价值取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姚韫;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3 赵思运;何其芳精神人格演变解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赫艳华;延安文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陈永万;大后方文学中的重庆[D];西南大学;2012年

3 许琳;寻路的人[D];山东大学;2011年

4 苏琳琳;何其芳与艾青诗歌理论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美钦;“何其芳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冯雷;何其芳“艺术自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顾夏;借鉴与转换[D];湘潭大学;2005年

8 陈建华;延安文学体制与作家的创作转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淑倩;何其芳文艺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70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70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c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