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文章目录】:
一、“非遗”短视频的生产模式与内容
(一)快手:传承主体自由记录工作与生活
(二)梨视频:全球拍客共同创造
(三)抖音:MCN统一生产内容
二、“非遗”移动短视频传播的优势与缺陷
(一)“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优势
(二)“非遗”短视频传播的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关系
(一)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
(二)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应当为传承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辉辉;;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20年03期
2 宋艺文;;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08期
3 蒋聪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策略[J];新闻战线;2016年18期
4 左笑;;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探究[J];大众文艺;2017年03期
5 张兰;;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论述[J];大众文艺;2020年04期
6 黄玉婧;刘为;;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17年02期
7 翟蕾蕾;;新媒体语境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才智;2016年17期
8 郝瑞瑞;;新媒体在城市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探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09期
9 尹丽丽;;论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年01期
10 王满;李蕾;;新媒体视域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3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冬雪;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云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3 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王水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彭金城;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乙仿;生态民俗视域下的三门祭冬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2 朱晓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播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3 刘丽莎;后工业时代语境下白鹭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可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刘佩颖;基于游客感知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6 廖倩;黔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年
7 贾曜榕;山西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现状及传播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8 谢钰姣;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9 余妤;高职院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途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
10 朱小伟;纪录片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0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7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