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02:1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因为文化差异、制作实力、营销途径等原因,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最具生产力的表现民族精神和魂魄的文化载体,如何从生产大国向传播大国转变是关乎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现实命题。本文引入跨文化传播理论,并结合文化学、文化产业等理论资源来对这一现实命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本论文按照逻辑的结构方式,从理论维度、历史演进、内容形态、产业机制和政策推助五个方面来具体对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在理论维度中,首先将电视剧和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勾连,分析电视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劣势和内容,以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现象和问题,再具体论述了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概况、机遇和挑战;在历史演进中,本文确立了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时间起点及标志作品,将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历程分成了萌发、开拓、考验、发展四个时期,在还原和总结各个时期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现象和特点基础上,寻求中国电视剧如何更好进军海外市场的历史经验:在内容形态层而,本文选取了《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中的电视剧作为读解文本,按照古代、近现代、当代和武侠题材四类来考察当前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并将价值观与内容分析相融合,思考不同题材表现的价值观、表现价值观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式;在产业机制上,本文认为中国电视剧进军海外市场必须建立从策划创意、内容生产、发行营销到衍生品开发的完整链条,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品牌衍生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在政策推助方面,本文针对当前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中的问题,提出建立国家电视剧海外推广中心和设立国家电视剧海外推广基金来推进电视剧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并提出以行政力量来改革当前中国电视剧的产制模式,使制作机构的权益得到根本保护,增强他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总之,在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各环节从业者探索、国内丰富生产资源保障等儿方而的合力下,中国电视剧会在机遇和挑战中,不断迈向海外市场,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中坚力量。
【学位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J909.2;G20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维度——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背景
    第一节 全球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语境
        一 全球化的理论概述
        二 文化领域的相关论述
        三 电视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输出: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本质
        一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综述
        二 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优劣势与内容
        三 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现象与问题
        四 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概况
        五 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历史进程——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演进
    第一节 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萌发(1980-1991)
        一 引进大于输出的格局
        二 合拍开启传播之路
        三 自制电视剧走向世界
    第二节 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开拓(1992-1999)
        一 对外宣传品与观众培育
        二 商业销售开始真正探索
        三 传播输出中的启示
    第三节 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考验(2000-2006)
        一 海外销售从上升到跌落
        二 反思市场号召力的缺乏
        三 现当代题材开始受关注
    第四节 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2007-至今)
        一 海外销售和影响在回升
        二 海外和国内市场的关系
        三 合拍“走出”的新路途
第三章 多维形态——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内容
    第一节 古代题材
        一 正说、戏说与神话
        二 价值观的局限与转化
    第二节 近现代题材
        一 个人与家族的传奇
        二 价值观的冲突与规避
    第三节 当代题材
        一 女性与男性的区间
        二 价值观的鲜明与欠缺
    第四节 武侠题材
        一 主与辅的功夫要素
        二 价值观的普世与整合
第四章 产业机制——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第一节 策划创意:跨文化传播的起点
        一 符号开发:文化资源与人物资源
        二 人的确立:情感、力量与二元经验
    第二节 内容生产:跨文化传播的关键
        一 生产的精品意识
        二 生产的文化意识
        三 生产的合作意识
        四 生产的适应意识
    第三节 发行营销:跨文化传播的根本
        一 加强发行的探索
        二 提升营销的策略
        三 培育明星的号召力
    第四节 衍生品开发:跨文化传播的延伸
        一 衍生品的开发形态
        二 衍生品的开发路径
第五章 政策机制——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推助
    第一节 扶持政策及问题分析
        一 现有的扶持政策
        二 问题与解决思路
    第二节 海外推广的专门机构和专项基金
        一 成立国家电视剧海外推广中心
        二 设立国家电视剧海外推广基金
        三 电视剧海外推广的扶持项目
    第三节 对电视剧产制模式的改革
        一 美英韩的产制模式
        二 中国产制模式的改革
结语
附录
    附录一:《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中的电视剧
    附录二:《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中的电视剧
    附录三:海外主要的华语电视台
    附录四:电视剧《楚汉风云》与电视电影《大汉风》之《鸿门宴》情节段落比较
    附录五:2006年以来海外获奖的中国电视剧
    附录六:国内和国外主要的电视节和电视节目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光复;略谈电视剧创作之弊端[J];中国电视;2003年04期

2 杨钢元,任欢;电视剧创作:不乏灵光,但收视平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02期

3 俞剑虹;;民营资本对中国电视剧市场运作的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本刊即将举行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电视剧征稿评奖活动[J];中国电视;1983年10期

5 鲁丹;邓勤;;二、电视剧与戏剧有血缘关系吗?[J];新闻与写作;1987年11期

6 刘成栋;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观兰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三部电视剧[J];中国电视;1993年09期

7 金和智;;现实主义视觉形象创作的艺术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06期

8 丁临一;佳作丰硕耀“金星”——1994年全军电视剧创作漫评[J];中国电视;1995年04期

9 ;全国儿童电视剧创作观摩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J];电视研究;1997年06期

10 尹鸿;;精品策略:黄金时段电视剧漫议[J];电影文学;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晓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吴匀;中国武侠电视剧的空间建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彭流萤;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4 张永峰;中国电视剧的生产体制与人格形象(1979-1993)[D];上海大学;2011年

5 赵淑梅;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D];吉林大学;2010年

6 华昊;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D];苏州大学;2012年

7 颜琪;交融与共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D];北京大学;2011年

9 栾雪莲;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卓;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慧敏;视觉文化语境中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贾志珍;大众审美趣味主导下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新特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彦彦;康洪雷电视剧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刘妍;中国谍战电视剧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董玢;我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点和文化蕴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美洁;中国电视剧产业的价值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董谷媛;网络传播的美国电视剧现象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张洪伟;郑晓龙电视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静怡;传播学视野下的青春励志电视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杨自如;赵宝刚电视剧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5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75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