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22:41
   新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让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开来。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网络参政这一新型参政形式就此诞生,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考察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中国民主发展和政治变革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了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对策,具体分析框架如下:第一章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网民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的活动,它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参与的手段主要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实现政治参与;参与的内容与政治生活有关。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民主体的平等性、群众参与的直接性、政治舆论的高效性、网络平台的互动性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表达、通过参与事项讨论、通过网络表达一定的政治情感、通过网络监督政府机关的运行。第二章考察了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发展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提高阶段、全面推进阶段、深化提高阶段。网络政治参与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扩大了直接民主、有利于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有助于政治文化的创新。网络政治参与为中国政治变革提供新契机,但同时也给中国政治变革带来严峻的挑战。第三章探讨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构建公民平等参政的平台、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增强政府的公信度、提高公民参与素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学位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D621.5;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一)政治参与的内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一)民主体的平等性
        (二)群众参与的直接性
        (三)政治舆论的高效性
        (四)网络平台的互动性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
        (一)通过网络直接表达
        (二)通过参与事项讨论
        (三)通过网络表达一定的政治情感
        (四)通过网络监督政府机关的运行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86年初~1997年底)
        (二)提高阶段(1998年初~2003年中期)
        (三)全面推进阶段(2004年中期~2008年中前期)
        (四)深化提高阶段(2008年中前期至今)
    二、网络政治参与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一)网络政治参与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
        (二)网络政治参与扩大了直接民主
        (三)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的培育
        (四)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文化的创新
    三、网络政治参与与中国的政治变革
        (一)网络政治参与为中国政治变革提供新契机
        (二)网络政治参与给中国政治变革带来挑战
        (三)网络舆论起到加速中国变革的作用
    四、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互联网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
        (二)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群体极化问题
        (四)互联网的自由开放性出现恶意参与事件
        (五)公民参与政府网站建设的积极性较低
第三章 推动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公民平等参政的平台
        (一)缩小数字鸿沟
        (二)加强网络媒体责任感
    二、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一)加强网络立法
        (二)加强网络实名制建立
        (三)设立网络执法监督岗位
    三、增强政府的公信度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三)促进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
    四、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素质
        (一)培养公民意识
        (二)提升公民法律意识
        (三)加强公民责任意识
    五、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一)拓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的渠道
        (二)重视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三)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清文;网络时代的政府职能[J];理论月刊;2005年02期

2 李蔚;;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话语权控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郑少春;;网络传播与网络管理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11期

4 秦璐;王霞;;浅谈网络爱国主义舆论引导[J];传承;2009年20期

5 李松;;网络考验用人公信度[J];瞭望;2009年49期

6 王航;唐莉;;论现代网络信息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J];理论建设;2010年01期

7 黄洪珍;;网络传播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张东辉;;政府部门如何对待网络信息传播[J];青年记者;2011年03期

9 王智源;;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版权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产权;2012年02期

10 滕明政;陈先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原因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青青;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唐朝生;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建模及转发预测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3 李超;基于多维属性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4年

4 罗莉;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靖;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出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振新;网络信息传播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7年

3 张驰;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张伟;大规模复杂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亮;我国网络文学实体出版中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吴嵩倩;网络时代的社会控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黄丹丽;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孙冉;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刘思慧;网络时代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闫淼;网络围观的成因及传播特征探析[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8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78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a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