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微信传播影响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49.28;G206
【部分图文】:
图 2.4 国内校史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Fig.2.4 National school history related literature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对比分析众多学者的校史研究方向,可大致分为分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首先,从校史的本质探讨出发,对校史定义的探讨以及校史研究目的及意义的分析,如马良生[18]、王建华[20]、陈东宝[21]、柴松青[22]、李四维等[23]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校史内涵进行充分论述,并深入分析校史的作用和功能,指出校史研究与传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探讨校史在不同环境下的功能实现路径,并指出了校史研究的方向。其次,从校史的趋势发展调研,如王小占[2]、张斌贤等[11]、张亦军[24]、付春梅[25]、张亚娟[6]、周露[26]等,通过详细的调研数据总结目前校史研究中的部分细节,像校史文化、档案工作、校史馆等,梳理具体校史工作中的现状,并针对校史馆相关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再次,从校史的开发利用分析,邱艳[27-28]、曹青[29]、孙永超[30]、金雁[31]等,通过从校史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认知提出了一些有益校史利用的相关系统原则及方法路径,如校史研究与传播需依照系统性、持续性、效益型、特色化的道路,具体开发方法中被普遍认可的是建立高
图 3.3 高校校史微信公众号活跃时间脉络Fig.3.3 History of WeChat PublicAccou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3.2.2 高校校史微信公众号传播指数调研目前对微信传播影响力的量化研究中,由清博舆情团队开发,清华大学新传播学专家担任顾问的微信传播力指数备受瞩目,成为在科研、商务、政务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相关分析方法。微信传播力指数 WCI(WeChommunication Index)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算法对采集的原始指标数据配给权重建指标等级,再将其标准化为 WCI 的计算公式。最新版本的 WCI 指数 V13入了新的传播指标,对相关权重有所调整,细化了传播模型内容,考虑关键节点对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评价维度更全面、指标权重更细致、影响排名更,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已成为国内互联网、新媒体数据监测与大数据研究准算法,详细的传播指标及权重如表 3.2 所示。
图 3.4 特征词频图Fig.3.4 Feature word vocabulary校史微信账号发布的文章中,核心内容是向学生传播校史知识主要方式是通过获取的档案及相关资料并编辑加工整理;重要的同时由讲解员讲解相关教授的先进事迹、校内外方针政策等播互动的良好模式。对校史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的探究有助于的内容情况及趋势变化,了解学生阅读偏好,对相关账号校史发布风格设定有较大推动,间接促进了校史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校史微信传播现状分析在短短几年内超越微博成为时下用户范围最广的即时交流工具能的开发,逐渐演变成个人、企业日常通讯、办公的重要平台营销和单位宣传等方面的应用日益成熟,目前高校也意识到微息的优点,大力推动微信开展校园服务,高校校史微信传播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昌明;李冬强;;基于新浪热门平台的微博热度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5年12期
2 罗双玲;夏昊翔;王延章;;微博社会网络及传播研究评述[J];情报学报;2015年12期
3 尹昕;蒋耘中;袁欣;刘聪明;;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毕业论文的整理与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年06期
4 吴江;张劲帆;;社会网络三元结构中关注影响力研究——以学生关系网络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年10期
5 张斌贤;杜光强;;高等学校校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05期
6 李明德;高如;;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评价研究——基于20个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考察[J];情报杂志;2015年07期
7 张峻山;;关于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共建校史资料库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5年13期
8 王小立;;智能多Agent网络的微信信息传播仿真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年06期
9 李四维;李学静;张旭东;;高校校史档案管理的价值探析[J];学理论;2015年15期
10 王雅南;;论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J];兰台世界;201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宇;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倪顺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传染病动力学建模与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智强;几类传染病动力学建模与理论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2 孙永超;大学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柴松青;大学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湛亮;基于复杂网络的农业信息传播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熊会会;基于复杂网络的微博客信息传播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东宝;高校校史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赵春庄;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邱艳;高校校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秦嘉煜;大学校史馆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10 何伶;论高校校史工作中的档案管理[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