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负面新闻事件下社交媒体多类型信息竞争演化研究
【部分图文】:
生物学中Lotka-Volterra模型最初被用来刻画生物种群间的动态竞争情形。由于社会经济活动与生物种群间的动态发展类似,故该模型逐渐被引入社会经济管理相关领域中。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场所,任何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内容。针对任意事件,社交媒体用户都能采取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该事件的态度和观点。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易用性和便利性,某一事件爆发后总会引发不同观点的舆论,且随着信息的传播扩散,多种代表不同观点的舆论总是会形成相互竞争或者相互补充的关系。社交媒体平台类似于一个生态系统,支持同一种观点的信息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种群。信息种群的数量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信息自身传播的潜力、其他观点信息的竞争力以及这种信息所能影响的受众最大值。因此,我们可以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来刻画企业负面新闻爆发后,社交媒体平台产生的三种新闻信息竞争传播演化规律。企业负面新闻爆发后社交媒体平台产生的信息种群:(1)虚假新闻种群:由虚假新闻构成,这些虚假新闻是由网络推手或者企业竞争对手等用户捏造的、与事实不符、通常是耸人听闻的信息;(2)不确定性新闻信息种群:由不确定性新闻信息构成,部分企业追随者或利益相关者发布的,既不赞同也不否定负面新闻事件,对负面新闻事件表示质疑,包含了解真相的诉求;(3)真实新闻种群:由真实新闻信息构成,由企业官方或权威人士发布的,揭露真相、驳斥虚假新闻的信息,真实新闻的发布能够减少用户对虚假新闻的信任。三种新闻种群之间相互竞争,共同构成企业负面新闻舆情生态系统。基于此,建立生态概念模型如图1。1.2 数据模型
令α12=0.3,α13=0.5,α21=0.7,α23=0.4,α31=0.6,α32=0.8,r1=0.4,r2=0.6,r3=0.9,并分别取x0=(20,10,30)及x0=(30,60,5),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虚假新闻、不确定性新闻信息、真实新闻相互竞争,最终的平衡状态下,虚假新闻占上风,真实新闻处于最劣势,该平衡状态与三种信息的初始值x0无关,但信息传播的拐点与初始值相关,即:三种新闻信息最终的竞争结果与信息的初始数量无关。负面新闻事件爆发后,社交媒体平台中最先占据有利地位的信息,越早出现信息递减的趋势。2.3 三种信息竞争传播平衡状态与信息扩散率的关系
现以“星巴克致癌”事件为例,验证以上新闻信息竞争传播模型的合理性。“星巴克咖啡致癌”消息最早是2018年3月31号下午由自媒体“澳洲Mirror”发布,31号19∶00在微博平台上开始扩散,博文引发了很多自媒体的关注,开始纷纷跟进“星巴克事件”,微博用户也在热烈的讨论“咖啡是否致癌”。2018年4月1日下午开始,一些传统的媒体开始介入。丁香医生发文表示:适当的喝咖啡对身体无害;“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标题为《比起星巴克咖啡致癌,更可怕的是国外中文造谣媒体》一文,严厉点名批评“澳洲Mirror”的造谣行为,并为广大读者辟谣。星巴克官方也在微博上发声明表示此消息为虚假新闻。2018年4月2日,虚假新闻逐渐灭绝,真实新闻占优势地位,整个舆论场逐渐趋于稳定状态。3.2 数据收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柏松;;负面新闻对地方形象的影响与对策[J];采写编;2018年05期
2 杜羽丰;;批评报道的尺度和大局观的把握——负面新闻正面引导的实践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11期
3 潘莹;;从山东疫苗案看民生领域负面新闻报道[J];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18期
4 周婉馨;;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的关系[J];青年记者;2017年11期
5 马珺;;浅析负面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与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7年17期
6 吴佳桐;;负面新闻的信息传播问题探讨[J];科技传播;2014年23期
7 赵子为;;新闻观点有时比内容更重要——负面新闻的正面报道[J];记者摇篮;2015年04期
8 李贤斌;;受众对负面新闻的接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5年05期
9 董晓艳;;论负面新闻的正向引导[J];新闻传播;2014年10期
10 王雪阳;;有关负面新闻的适度传播研究[J];新闻传播;2014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予飞;社交媒体中用户影响力挖掘[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程晓涛;面向社交媒体的网络表示学习关键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3 吴艳;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郑博雯;社交媒体情境重叠及其对消费者口碑传播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秦雨萌;社交媒体数据流谣言实时检测方法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6 阎峰;“场景”即生活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7 魏少华;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王琦瑶;社交媒体中情感传播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晓磊;负面新闻报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明明;《广州日报》“文章出轨”事件报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陶阳谷;《中国体育报》运动员负面新闻报道研究(2007-2016)[D];湘潭大学;2017年
4 何淑群;“负面新闻”(负面报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邓丽红;影视明星负页新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秋含;负面新闻报道对河南形象的影响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李丹;负面新闻报道的发展与掌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王贤婷;负面报道在传播中的放大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张诗晨;媒体监督能有效抑制高管过度在职消费吗?[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10 魏晓明;网络民意过度表达的类型与成因探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83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