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文化混杂性问题研究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206;G02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传播新技术加速了全球“去地域化”进程
1.1.2 经济全球化下的同质化倾向与多元化诉求
1.1.3 全球混合体的产生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与难点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难点与要点
2 国际传播研究中的文化观变迁—从“依附”到“混杂”
2.1 从现代化范式到依附理论——渐受关注的文化议题
2.1.1 现代化范式的发展与问题——“失踪”的文化
2.1.2 依附理论——文化帝国主义的前奏
2.2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及其文化观
2.2.1 文化帝国主义与“新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争论”
2.2.2 失去光泽的文化帝国主义
2.2.3 后文化帝国主义时代?——国际传播的文化转向
2.3 全球化传播范式下的文化——一个混杂时代的来临
2.3.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
2.3.2 全球传播中的文化二元论
2.3.3 国际传播中的全球性与地方性
2.4 与文化二元论和整体观说再见——整装待发的混杂性理论
2.4.1 全球化背景下“本真性”与“多元化”的理论局限
2.4.2 混杂性:全球文化理论的下一站?
3 文化混杂性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3.1 混杂性先前概念的问题与不足
3.1.1 汇并——饱含轻蔑意味的宗教混杂用语
3.1.2 伪善的修辞——杂糅与文化转移
3.1.3 模糊且不稳定的“克里奥尔化”
3.2 混杂性概念的缘起与变化
3.2.1 作为污名的“混杂”概念
3.2.2 混杂的隐喻:从生物学到文化理论
3.3 混杂性——全球化的文化逻辑
3.3.1 后殖民主义中的混杂性
3.3.2 混杂性与社会文化变迁
3.3.3 作为混杂化的全球化
4 全球化传播语境下文化混杂化的诱惑与威胁
4.1 混杂性概念的经验意义
4.1.1 作为“第三空间”的混杂性
4.1.2 混杂的文化,斜向的权力
4.1.3 文化混杂的进步性和解放潜能
4.2 揭开混杂性的进步面纱
4.2.1 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化——赋权还是支配?
4.2.2 跨国媒介文化生产的不平衡
4.2.3 混杂媒介产品的“文化特色空洞化”
4.2.4 被操纵的混杂化
4.3 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混杂性
4.3.1 囿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文化混杂性
4.3.2 新自由主义与后社会主义混杂性
5 文化混杂性理论的局限与再思考——兼论中国语境下文化混杂性问题
5.1 文化混杂性理论的局限性
5.1.1 对混杂性概念的三种主要批评
5.1.2 混杂性的连续谱:主导—协商—抵抗
5.2 文化混杂性的再思考——作为社会实践的混杂化
5.2.1 宗教和音乐领域的混杂实践
5.2.2 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混杂实践
5.2.3 作为传播实践的混杂性
5.3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混杂现象与相关问题
5.3.1 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混杂现象
5.3.2 全球混杂时代的中华文化发展问题
5.3.3 中国的城市空间与文化混杂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欣钢;田维钢;;电视节目形态的跨国流动与本土重构——以真人秀节目为例[J];当代传播;2012年01期
2 杨俊蕾;;华语大片的“文化斜视” 兼论华语电影制作中的混杂文化[J];电影艺术;2008年05期
3 姚峰;;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的“全球本土化”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陈阳;;新自由主义电信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得失——国家、市场与技术的互动[J];国际新闻界;2009年04期
5 陈阳;;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J];国际新闻界;2009年10期
6 陆巍;;混杂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5期
7 萧俊明;新葛兰西派的理论贡献:接合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斯坦尼斯拉夫·塞默德杰夫;张扬;;东欧的电影碎片与纷呈景观——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副主席斯坦尼斯拉夫·塞默德杰夫讲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米迪亚·维利科尼亚;张文成;;转轨中的失落——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怀旧现象[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8期
10 滕威;;美国化的英国片,或英国化的美国片?——乔·怀特名著改编三部曲的“混杂性”[J];当代电影;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8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