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文化混杂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11:4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地球村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传播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间的互动与交融,资本流动和技术渗透使得各式文化形态都有了流转的机会,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以及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都是这种流动的具体表现。当多种文化在同一现实空间流转时,一种新型的文化样态就凸显出来——混杂,老旧的依附范式、文化帝国主义等逐渐在失去其最后的活力。 本研究从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式变迁谈起,集中探讨过往的六七十年间相关研究中的文化关系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态度以及发达国家对新信息传播秩序的看法——因为这是全球化讨论盛行前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的文化观,其中以文化帝国主义和反文化帝国主义之间的争论最为典型,它也彻底地把文化二元论思想掀之台上。在这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全球化成为了最新的研究范式,然而过于庞大和模糊的概念体系使得全球化经常以研究背景而非有效性理论出现,所以本文由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着手,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全球地方化的角度切入来审视流动中的文化碰撞和融合,而混杂性往往被视为全球地方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事实上,伴随着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衰微和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文化混杂性已经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中讨论全球化现象的一个新理论面向。 在概述了混杂性在国际传播新范式中的凸显后,第三章即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历时性的分析,从它的词源到其内生意义,再到它如何走入日常生活概念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本文认为,这样的观察有助于把握混杂性的内涵和关键命题,而其命题又是如今我们使用该理论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现象的关键,特别是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作为第三空间”的论断以及加西亚·坎克里尼提出的“混杂文化与斜向权力”论点在学界极具影响力,帮助许多学者深化了对混杂性理论和经验的认识。本研究在回顾混杂性概念发展和关键命题的基础上,试图以当今国际传播中的跨国媒介文化产品流动为分析对象,进一步验证学界执牛耳者所提出的观点——即混杂性提供了第三种文化发展的空间,能够有效地抵抗主导文化和强势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第四章中,基于对跨国媒介文化产品的分析,本研究明确了混杂性概念的诱惑和其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对后殖民主义学者所提出的“混杂的进步意义”进行了质疑,指出混杂性并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第三空间——在看似混杂的文化产品背后实则有新自由主义的影子,固有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并没有因混杂而减弱。据此本研究认为,我们必须明确“主导混杂性”、“抵抗混杂性”和“协商混杂性”问题的存在,毕竟不同的行为主体都能够利用无处不在的文化来传达自身的意识形态,巩固或颠覆既有的权力关系。本文第五章在总结了文化混杂性理论的局限后,认为有必要将混杂性视为一种跨情境的传播实践,因为该视角可以摆脱幼稚的革命性、颠覆性话语,真正将混杂现象纳入具体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去,用情境化的方式来理解现今国际传播中的跨文化产品和各种杂糅现象,进而发掘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并恰当地处置来自异域的文化元素。最后,本文利用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结构论来概述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混杂性,并指出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路径。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206;G02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传播新技术加速了全球“去地域化”进程
        1.1.2 经济全球化下的同质化倾向与多元化诉求
        1.1.3 全球混合体的产生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与难点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难点与要点
2 国际传播研究中的文化观变迁—从“依附”到“混杂”
    2.1 从现代化范式到依附理论——渐受关注的文化议题
        2.1.1 现代化范式的发展与问题——“失踪”的文化
        2.1.2 依附理论——文化帝国主义的前奏
    2.2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及其文化观
        2.2.1 文化帝国主义与“新世界信息与传播秩序争论”
        2.2.2 失去光泽的文化帝国主义
        2.2.3 后文化帝国主义时代?——国际传播的文化转向
    2.3 全球化传播范式下的文化——一个混杂时代的来临
        2.3.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
        2.3.2 全球传播中的文化二元论
        2.3.3 国际传播中的全球性与地方性
    2.4 与文化二元论和整体观说再见——整装待发的混杂性理论
        2.4.1 全球化背景下“本真性”与“多元化”的理论局限
        2.4.2 混杂性:全球文化理论的下一站?
3 文化混杂性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3.1 混杂性先前概念的问题与不足
        3.1.1 汇并——饱含轻蔑意味的宗教混杂用语
        3.1.2 伪善的修辞——杂糅与文化转移
        3.1.3 模糊且不稳定的“克里奥尔化”
    3.2 混杂性概念的缘起与变化
        3.2.1 作为污名的“混杂”概念
        3.2.2 混杂的隐喻:从生物学到文化理论
    3.3 混杂性——全球化的文化逻辑
        3.3.1 后殖民主义中的混杂性
        3.3.2 混杂性与社会文化变迁
        3.3.3 作为混杂化的全球化
4 全球化传播语境下文化混杂化的诱惑与威胁
    4.1 混杂性概念的经验意义
        4.1.1 作为“第三空间”的混杂性
        4.1.2 混杂的文化,斜向的权力
        4.1.3 文化混杂的进步性和解放潜能
    4.2 揭开混杂性的进步面纱
        4.2.1 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化——赋权还是支配?
        4.2.2 跨国媒介文化生产的不平衡
        4.2.3 混杂媒介产品的“文化特色空洞化”
        4.2.4 被操纵的混杂化
    4.3 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混杂性
        4.3.1 囿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文化混杂性
        4.3.2 新自由主义与后社会主义混杂性
5 文化混杂性理论的局限与再思考——兼论中国语境下文化混杂性问题
    5.1 文化混杂性理论的局限性
        5.1.1 对混杂性概念的三种主要批评
        5.1.2 混杂性的连续谱:主导—协商—抵抗
    5.2 文化混杂性的再思考——作为社会实践的混杂化
        5.2.1 宗教和音乐领域的混杂实践
        5.2.2 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混杂实践
        5.2.3 作为传播实践的混杂性
    5.3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混杂现象与相关问题
        5.3.1 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混杂现象
        5.3.2 全球混杂时代的中华文化发展问题
        5.3.3 中国的城市空间与文化混杂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欣钢;田维钢;;电视节目形态的跨国流动与本土重构——以真人秀节目为例[J];当代传播;2012年01期

2 杨俊蕾;;华语大片的“文化斜视” 兼论华语电影制作中的混杂文化[J];电影艺术;2008年05期

3 姚峰;;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的“全球本土化”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陈阳;;新自由主义电信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得失——国家、市场与技术的互动[J];国际新闻界;2009年04期

5 陈阳;;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J];国际新闻界;2009年10期

6 陆巍;;混杂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5期

7 萧俊明;新葛兰西派的理论贡献:接合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斯坦尼斯拉夫·塞默德杰夫;张扬;;东欧的电影碎片与纷呈景观——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副主席斯坦尼斯拉夫·塞默德杰夫讲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米迪亚·维利科尼亚;张文成;;转轨中的失落——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怀旧现象[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8期

10 滕威;;美国化的英国片,或英国化的美国片?——乔·怀特名著改编三部曲的“混杂性”[J];当代电影;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8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8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