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3 18:21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为高职院校育人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可行的建议,进一步研究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旋律,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笔者采取了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调查研究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同时,对收集的案例及现场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结合新媒体的类型和特征,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及环境的特点。通过分析、总结,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环境已经受到了来自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变化的挑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笔者根据分析,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对策建议。一是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理念要创新,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旋律,树立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育人理念,实现全员育人。二是新媒体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建立新媒体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与现实中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教育模式,建立新媒体背景下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相结合的一体化道德教育模式。三是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内容要创新,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要注重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知行的统一,加强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四是新媒体背景下要创新高职学生德育的环境,要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要美化德育的家庭环境,要强化德育的校园环境,要深化德育的制度环境。
【学位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G711;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关键问题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和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电脑新媒体
        二、手机新媒体
    第二节 新媒体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
        二、传播内容:泛滥性、即时性
        三、传播环境:虚拟性、非安全性
第三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现状
    第一节 调研过程
        一、调研对象及地点
        二、调研数量
        三、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新媒体迷逐渐形成——依赖性
        二、德育行为标准——自我性
        三、社会信息辨别——盲目性
        四、价值观念取向——多样性
    第三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环境的特点
        一、信息来源,趋向单一
        二、网络谣言,日益严重
        三、社会互动,走向多元
        四、传统德育,受到冲击
    第四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现状
        一、高职学生表现比较自我
        二、重视传统德育,忽视新媒体带来的变化
        三、重视德育考核结果,忽视德育实际效果
第四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一、是应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是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德育发展的自身需要
    第二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性不足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者观念较为保守
        四、我国针对新媒体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五、高职院校的教师接受及应用新媒体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现实需求
        一、“依法治国”对新媒体的制度建设提出了要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空间正在逐步拓展
    第四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困境
        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新媒体对自身环境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挑战
第五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理念要创新
        一、立德树人,树立全过程育人理念
        二、立德树人,实现全员育人
    第二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模式要创新
        一、建立新媒体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构建新媒体背景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
    第三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内容要创新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知行的统一
        二、加强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塑造现代公民形象
    第四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德育的环境要创新
        一、新媒体背景下要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二、新媒体背景下要美化德育的家庭环境
        三、新媒体背景下要强化德育的校园环境
        四、新媒体背景下要深化德育的制度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0条

1 杨艳茹;学分制与大学生德育互动关系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彭寿清;高校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6期

3 郝翔,王怀民;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大学生德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4 单晓维;高校建立学生德育档案的必要性[J];兰台世界;2005年08期

5 孙兰祥;王俭;;中学校长关注的学生德育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6年07期

6 张恒龙;;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运用[J];当代传播;2006年02期

7 韩慧华;;网络游戏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负面影响的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武徐霞;姚多忠;刘立群;赵广引;;高职院校学生德育问题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王珏;贾书申;孙丽萍;;高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年33期

10 张秀春;沈妍;;大学生德育失效的归因与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1 陈桂淑;;大学生德育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2期

12 王珏;;高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3 李亚九;;大学生德育学分制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4 杨定海;;大学生德育合力系统构建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年03期

15 肖润花;邹旗辉;;大学生德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9年20期

16 陈海燕;金瑾如;;国外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的解析及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17 黄金标;张志刚;;试论独立学院学生德育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年15期

18 刘志勤;;浅析职校学生德育及心理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9期

19 沈杰;陈蕊花;;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03期

20 窦燕;;跆拳道精神对中小学生德育健康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兴清;大学生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博文;大学生德育交往困境与对策[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丽花;江西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蒋晓敏;校园环境建设与中学生德育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江萍;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6 戈化聪;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振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特点、现状及改进方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南;微公益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9 马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10 马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4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94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