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场域理论视阈下的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10:30
  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权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在全球知识界享有盛誉。在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也受到了高度关注,时常见于报端的不仅有诺奖本身的争议性话题,还有国人关于“诺奖情结”的探讨。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本士作家零的突破,也把媒体对这一奖项的讨论推向了高潮。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的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的文本分析,同时参考其他传统媒体的个别报道以及一些网络媒体、新媒体的新情况,考察媒体是如何呈现这一奖项的,并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在这番热闹的媒介景观之后,是文学场与其所在的各个权力场之间的联结和斗争,媒介作为工具放大了这种复杂的关系;与此同时,媒体本身并不存活在真空的环境里,而是也处于这种链接和斗争的关系之中。处于权力场之中的文学场呈现出的是一种倾斜的面貌,主要体现在这一奖项流露出的政治姿态和政治偏见、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娱乐意味以及市场号召力之下商品逻辑的全面侵入;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性和文学本身被挤占到了媒体的角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陪衬。研究媒介的微观景观,发现在报道...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布尔迪厄与场域理论
        1.2.2 文学场:场域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1.2.3 场域理论的研究现状
        1.2.4 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二、信仰的生产场:文学场内部的原则
    2.1 理想主义:文学标准的坚守
    2.2 文学评奖:文学价值的再生产
三、媒介放大镜:权力场中的文学场
    3.1 政治场:文学奖的政治面孔
        3.1.1 诺贝尔文学奖与政治
        3.1.2 文学家与政治事件
        3.1.3 高行健:“不存在”的获奖者
    3.2 文化场:大众文化的挑战
        3.2.1 诺贝尔文学奖的娱乐意味
        3.2.2 莫言:“段子”式狂欢
    3.3 经济场:商品逻辑的侵入
        3.3.1 诺贝尔文学奖的“买卖”
        3.3.2 曹乃谦:诺奖评委的市场号召力
四、媒介微观景观:对具体报道方式的探讨
    4.1 报道的嘉年华文风
        4.1.1 作为文学事件的文学奖
        4.1.2 作为明星的文学家
    4.2 “诺奖情结”的探讨
        4.2.1 两种贬低:“质疑”与“不以为然”
        4.2.2 两种安慰:“擦肩而过”与“提名”
        4.2.3 有益的延伸: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反思
    4.3 以莫言获奖报道为例: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故事
        4.3.1 聚光灯下的“新星”莫言
        4.3.2 后莫言时代思考诺奖与中国文学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一个文学事件的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四人谈[J]. 王晓路,潘纯琳,肖庆华,蒋欣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3)
[2]“理想主义”的展现与演化——试论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原则的基本精神[J]. 朱希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3]法国四十位作家论说二十世纪最重大文学事件[J]. 余中先.  外国文学动态. 1999(02)
[4]宏愿与幽梦: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J]. 张颐武.  外国文学. 1997(05)

硕士论文
[1]2001-2009诺贝尔文学奖分析[D]. 姚金.河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04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04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4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