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0 04:05
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代舆论环境问题研究的崭新领域。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讲,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还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把舆论环境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加以专题研究,却是一个较新的视角。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较为常见的是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论述中,突出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舆论环境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创新路径缺乏科学总结与系统论证。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本论文以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为主题,力求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舆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时代背景,对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科学内涵、理论渊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目标任务、主要原则、具体对策等进行全面论证,揭示了舆论环境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指出了当前和谐社会舆论环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探讨了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舆论环境建设的创新路径和基本对策。本论文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三)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对当前社会舆论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的积极回应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一) 舆论学理论研究综述
(二) 和谐社会与舆论引导、舆论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综述
三、论文写作的框架结构以及写作难点和创新点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科学内涵
一、对舆论和舆论环境的考证和解读
(一) 我国“舆论”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舆论的研究
二、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
(一) 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分析
(二)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分析
三、和谐的舆论环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要功能
(一) 和谐的社会舆论是把握和判断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
(二)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
(三)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 关于社会舆论环境的理论渊源
一、经典作家关于舆论环境的基本理论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的理论前提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一系列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理论的探索
(一) 毛泽东同志对舆论环境理论的探索
(二) 邓小平同志的新闻宣传思想
(三) 江泽民同志的新闻舆论理论
(四) 胡锦涛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宣传思想的新思维
(五)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理论的最大特点
三、西方经典传播理论借鉴
(一) 议程设置理论
(二) “把关人”理论
(三) 意见领袖理论
(四)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
第三章 当前社会舆论环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当前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 当前我国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的有利条件
(二) 当前我国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当前我国舆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一) 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我国舆论环境建设提出的挑战
(二)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存在的不足
(三) 对当前我国舆论工作存在问题的理论分析
三、网络社会舆论环境的新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工作的影响
(一) 网络舆论主体的新特点
(二) 网络传播对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
(三) 网络传播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的新问题
(四) 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态势
第四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 确立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性
(二) 确立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总体目标的主要依据
(三)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构成
二、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宣传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心理认同
(二)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三)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 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 强化监督、增强实效,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三、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党性原则
(二) 科学性原则
(三) 民本性原则
第五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对策的宏观视角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为和谐舆论环境提供思想基础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
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
(一) 全面客观认识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社会心态的新特点.
(二) 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三)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培育和谐的干群关系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和谐舆论环境提供政治基础
(一) 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素质
(二) 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舆论地位,积极营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六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对策的微观视角
一、提高媒体公信力,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一) 公信力是媒体能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因素
(二) 媒体公信力与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三) 处理好“三个结合”,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二、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方法论创新
(一) 主流媒体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实现议程同构
(二) 主流媒体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
(三) 主流媒体要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四) 主流媒体要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五) 主流媒体要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三、提高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建设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 根据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功能.
(二) 建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三)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提供符合社会和民众需求的丰富资源
(四) 从技术、法律和道德三个方面,提高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水平
结语 推进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制度完善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根本保障
三、文化繁荣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精神支撑
四、党的作风建设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关键
五、抓好重大事件报道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和影响研究综述[J]. 陈月生. 社科纵横. 2006(12)
[2]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舆情视角[J]. 姜胜洪. 未来与发展. 2006(12)
[3]增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制度建设[J]. 戴烽,王学发.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3)
[4]论信息时代党的舆论影响能力[J]. 高静. 理论与改革. 2006(02)
[5]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J]. 叶战备,金太军. 理论探讨. 2006(02)
[6]构建和谐社会须辩证应对社会舆论多元化[J]. 司祝建,胡其加. 江南论坛. 2006(02)
[7]接受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几点启示[J]. 吕正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01)
[8]公共舆论的精神品格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夏玉成. 理论与改革. 2006(01)
[9]对建立舆论监督有效运作机制的思考[J]. 周福铭. 探索与争鸣. 2005(12)
[10]和谐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初探[J]. 熊欣. 理论与当代. 2005(Z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 李辽宁.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D]. 陈红梅.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试论社会新闻对舆论的引导[D]. 成咏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网络舆论的发展与社会控制[D]. 杨梅.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议程设置理论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D]. 李方海.广西大学 2006
[4]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探索与思考[D]. 杜涛.郑州大学 2005
[5]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引导方略[D]. 谭萍.郑州大学 2005
[6]论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载的舆论导向责任[D]. 欧阳宁怡.西南政法大学 2005
[7]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D]. 赵瑞华.暨南大学 2005
[8]国内网络政治舆论传播的特征与引导研究[D]. 陈潮杰.南昌大学 2005
[9]社会舆论及其调控研究[D]. 阮云志.合肥工业大学 2004
[10]探析美国媒体与政府外交决策的关系[D]. 王永芹.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08055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三)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对当前社会舆论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的积极回应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一) 舆论学理论研究综述
(二) 和谐社会与舆论引导、舆论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综述
三、论文写作的框架结构以及写作难点和创新点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科学内涵
一、对舆论和舆论环境的考证和解读
(一) 我国“舆论”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舆论的研究
二、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
(一) 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分析
(二)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分析
三、和谐的舆论环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要功能
(一) 和谐的社会舆论是把握和判断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
(二)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
(三)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 关于社会舆论环境的理论渊源
一、经典作家关于舆论环境的基本理论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的理论前提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一系列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理论的探索
(一) 毛泽东同志对舆论环境理论的探索
(二) 邓小平同志的新闻宣传思想
(三) 江泽民同志的新闻舆论理论
(四) 胡锦涛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宣传思想的新思维
(五)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理论的最大特点
三、西方经典传播理论借鉴
(一) 议程设置理论
(二) “把关人”理论
(三) 意见领袖理论
(四)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
第三章 当前社会舆论环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当前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 当前我国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的有利条件
(二) 当前我国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当前我国舆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一) 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我国舆论环境建设提出的挑战
(二)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存在的不足
(三) 对当前我国舆论工作存在问题的理论分析
三、网络社会舆论环境的新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工作的影响
(一) 网络舆论主体的新特点
(二) 网络传播对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
(三) 网络传播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的新问题
(四) 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态势
第四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 确立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性
(二) 确立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总体目标的主要依据
(三)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构成
二、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宣传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心理认同
(二)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三)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 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 强化监督、增强实效,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三、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党性原则
(二) 科学性原则
(三) 民本性原则
第五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对策的宏观视角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为和谐舆论环境提供思想基础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
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
(一) 全面客观认识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社会心态的新特点.
(二) 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三)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培育和谐的干群关系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和谐舆论环境提供政治基础
(一) 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素质
(二) 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舆论地位,积极营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六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对策的微观视角
一、提高媒体公信力,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一) 公信力是媒体能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因素
(二) 媒体公信力与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三) 处理好“三个结合”,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二、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方法论创新
(一) 主流媒体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实现议程同构
(二) 主流媒体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
(三) 主流媒体要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四) 主流媒体要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五) 主流媒体要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三、提高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建设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 根据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功能.
(二) 建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三)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提供符合社会和民众需求的丰富资源
(四) 从技术、法律和道德三个方面,提高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水平
结语 推进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制度完善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根本保障
三、文化繁荣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精神支撑
四、党的作风建设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关键
五、抓好重大事件报道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和影响研究综述[J]. 陈月生. 社科纵横. 2006(12)
[2]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舆情视角[J]. 姜胜洪. 未来与发展. 2006(12)
[3]增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制度建设[J]. 戴烽,王学发.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3)
[4]论信息时代党的舆论影响能力[J]. 高静. 理论与改革. 2006(02)
[5]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J]. 叶战备,金太军. 理论探讨. 2006(02)
[6]构建和谐社会须辩证应对社会舆论多元化[J]. 司祝建,胡其加. 江南论坛. 2006(02)
[7]接受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几点启示[J]. 吕正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01)
[8]公共舆论的精神品格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夏玉成. 理论与改革. 2006(01)
[9]对建立舆论监督有效运作机制的思考[J]. 周福铭. 探索与争鸣. 2005(12)
[10]和谐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初探[J]. 熊欣. 理论与当代. 2005(Z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 李辽宁.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D]. 陈红梅.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试论社会新闻对舆论的引导[D]. 成咏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网络舆论的发展与社会控制[D]. 杨梅.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议程设置理论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D]. 李方海.广西大学 2006
[4]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探索与思考[D]. 杜涛.郑州大学 2005
[5]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引导方略[D]. 谭萍.郑州大学 2005
[6]论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载的舆论导向责任[D]. 欧阳宁怡.西南政法大学 2005
[7]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D]. 赵瑞华.暨南大学 2005
[8]国内网络政治舆论传播的特征与引导研究[D]. 陈潮杰.南昌大学 2005
[9]社会舆论及其调控研究[D]. 阮云志.合肥工业大学 2004
[10]探析美国媒体与政府外交决策的关系[D]. 王永芹.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08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0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