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现象兴起的文化语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15:07
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普及正全方位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传统世界进行着颠覆性的变革和改造,这个过程中催生了许多依赖于网络而生存的群体和文化,网红就是汇聚多元众生相的互联网生态链中极具特色的一类群体。当然,这类群体并非近两年才崛起的新兴产物,从互联网兴盛之初的安妮宝贝、痞子蔡等算起,网红实际上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变迁史,但早期更多是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直至2016年初,以自制毒舌吐槽短视频的papi酱一夜之间迅速蹿红网络,网红这一群体抑或现象才正式被推向舞台中心,万众瞩目。不仅商业领域将其当做注意力经济体系内全新的“掘金”热点竞相追逐,学术界也不甘示弱。本研究就试图对这一网络时代的“媒介景观”做相关解读,探究的核心问题为网红现象兴起的文化语境是何种样态?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仅仅是作为工具存在吗?如若不是,媒介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所以“文化语境”及“媒介角色”是本研究的核心关键词。为回答上述问题,笔者综合使用了文献研读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对网红现象兴起的发展历史、群体本质、文化环境及关键性的媒介角色等进行了详细解析,最终得出的结论表明文化语境并不是网红群体崛起过程中...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红现象兴起的动因及文化语境研究
1.2.2 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角色研究
1.2.3 研究总结与反思
1.3 研究方法与价值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什么是“网红”?
2.1 群体符号变迁:从“网络红人”到“网红”
2.2 网红本质:符号化生存
第三章 网红现象兴起的文化语境分析
3.1 偶像崇拜的世俗化扩大
3.1.1 偶像崇拜的历史意涵
3.1.2 偶像崇拜的时代流变
3.1.3 网红现象与偶像崇拜
3.2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草根狂欢
3.2.1 概念厘清:青年亚文化
3.2.2 青年亚文化与草根狂欢
3.3 网络时代视觉文化回归
3.3.1 视觉文化回归
3.3.2 网红与视觉文化
第四章 网红现象中的媒介角色
4.1 驯化过程:媒介逻辑下的网红生产
4.1.1 规则的习得
4.1.2 主体逻辑的转换
4.1.3 联结的建立
4.2 超越技术逻辑的媒介化社会空间转型
4.2.1 传统传播权力的消解
4.2.2 历史感的消失
第五章 网红未来:专业驱动加回归理性
5.1 专业驱动
5.2 回归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游走在边缘与中心之间[J]. 张芮源,臧燕. 青少年学刊. 2017(06)
[2]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 李沁. 国际新闻界. 2017(08)
[3]网红现象的传播学解读[J]. 李化来,沈玲玲. 编辑之友. 2017(05)
[4]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J]. 周翔,李镓. 国际新闻界. 2017(04)
[5]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网红的现状、问题及其治理[J]. 沈霄,王国华,杨腾飞,钟声扬. 电子政务. 2016(12)
[6]直播——视觉消费与权力隐喻[J]. 刘汉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6)
[7]多模态话语的文化语境——社会符号学视角[J]. 张德禄.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6)
[8]重建主体性:对“网红”奇观的审视与反思[J]. 张跣.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06)
[9]社交媒体下的“网红”群体解读[J]. 周梦媛. 传播与版权. 2016(10)
[10]符号学视域下的热词“网红”与当代社会镜像[J]. 万晓红,余娟娟. 传媒观察. 2016(09)
本文编号:2951511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网红现象兴起的动因及文化语境研究
1.2.2 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角色研究
1.2.3 研究总结与反思
1.3 研究方法与价值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什么是“网红”?
2.1 群体符号变迁:从“网络红人”到“网红”
2.2 网红本质:符号化生存
第三章 网红现象兴起的文化语境分析
3.1 偶像崇拜的世俗化扩大
3.1.1 偶像崇拜的历史意涵
3.1.2 偶像崇拜的时代流变
3.1.3 网红现象与偶像崇拜
3.2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草根狂欢
3.2.1 概念厘清:青年亚文化
3.2.2 青年亚文化与草根狂欢
3.3 网络时代视觉文化回归
3.3.1 视觉文化回归
3.3.2 网红与视觉文化
第四章 网红现象中的媒介角色
4.1 驯化过程:媒介逻辑下的网红生产
4.1.1 规则的习得
4.1.2 主体逻辑的转换
4.1.3 联结的建立
4.2 超越技术逻辑的媒介化社会空间转型
4.2.1 传统传播权力的消解
4.2.2 历史感的消失
第五章 网红未来:专业驱动加回归理性
5.1 专业驱动
5.2 回归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游走在边缘与中心之间[J]. 张芮源,臧燕. 青少年学刊. 2017(06)
[2]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 李沁. 国际新闻界. 2017(08)
[3]网红现象的传播学解读[J]. 李化来,沈玲玲. 编辑之友. 2017(05)
[4]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J]. 周翔,李镓. 国际新闻界. 2017(04)
[5]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网红的现状、问题及其治理[J]. 沈霄,王国华,杨腾飞,钟声扬. 电子政务. 2016(12)
[6]直播——视觉消费与权力隐喻[J]. 刘汉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6)
[7]多模态话语的文化语境——社会符号学视角[J]. 张德禄.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6)
[8]重建主体性:对“网红”奇观的审视与反思[J]. 张跣.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06)
[9]社交媒体下的“网红”群体解读[J]. 周梦媛. 传播与版权. 2016(10)
[10]符号学视域下的热词“网红”与当代社会镜像[J]. 万晓红,余娟娟. 传媒观察. 2016(09)
本文编号:2951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5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