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中菲美三国媒体在“南海仲裁案”报道中的框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2 16:13
  现代国际冲突已经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冲突转变为由媒体主导的话语冲突。争议事件中,主流媒体作为政府的“代议者”,是抢夺国际话语权、设置媒体议程、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场域。2016年“南海仲裁案”事件为周边国家和美日等国媒体界入中国事务提供了发声的时机。同一事件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明的复杂跨文化传播后,各国国家形象、事件的定性、冲突的起因、产生的风险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媒体报道中表现为话语的论争和框架的差异。具有霸权话语性质的美国媒体对仲裁事件的描述与诠释,不仅影响着国际舆论的风向,也遮蔽了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南海仲裁案”事件为例,考察争端中心国媒体和美国媒体的报道,引入甘姆森的“诠释包裹”取向,从“本国”与“他国”的互动中刻画出争议事件的叙事话语、诠释逻辑以及主导框架,揭示出报道框架差异和冲突的文化动因,从中总结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选取了 2016年7月的三国主流媒体报道样本,改写甘姆森的“诠释包裹”取向,构建框架分析矩阵。第二章分析报道的框架装置,发现中国媒体采用历史叙事话语构建了一个复杂化、无序化、矛盾化...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菲美三国媒体在“南海仲裁案”报道中的框架分析


图2知网关于“国际冲突”的相关研究发文趋势图??图2所示,从2010年起关于“国际冲突”的研宄呈现波动式增长,研究范围包括政治??

曲线,曲线,社论,菲律宾


由于翻译不同,“南中国海”在菲律宾报道中也被翻译为“西菲律宾海”,于是以“SouthinaSea”(南海)、“Hague”(海牙)和“WestPhilippineSea”(西菲律宾海)为关键词,在《马尼拉时报》和《菲律宾星报》中进行站点搜索,前者符合要求的文本22篇,其闻10篇,社论12篇。后者达27篇,新闻22篇,社论5篇。《马尼拉时报》相较于《宾星报》有较多的社论报道。综合两个媒体报道样本,获得图4所示的菲律宾每日报

中菲美三国媒体在“南海仲裁案”报道中的框架分析


非律宾嫌体每日报道毅1曲践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闻框架与社会运动框架:两种研究视角的整合与对话[J]. 郭小安,霍凤.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8)
[2]符号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意指实践与隐喻机制[J]. 刘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元框架:话语实践中的修辞发明与争议宣认[J]. 刘涛.  新闻大学. 2017(02)
[4]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重构研究[J]. 史安斌,廖鲽尔.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10)
[5]中美媒体“2015习近平访美”报道的主题差异分析——以《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为例[J]. 赵雅文,王泽帅.  新闻大学. 2016(04)
[6]自认为的知晓程度:个人因素与议题认知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J]. 徐晖明.  国际新闻界. 2016(02)
[7]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J]. 刘强.  中国出版. 2015(08)
[8]南海问题的公众舆论及其对决策影响的分析[J]. 叶淑兰.  国际新闻界. 2014(12)
[9]利益冲突和观念落差:“中菲南海冲突”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及其“二次传播”效果[J]. 沈国麟,王倩.  国际新闻界. 2014(12)
[10]周边国家对南海争端的议程建构研究[J]. 吴瑛,吴秀娟,冯超.  国际新闻界. 2014(12)

博士论文
[1]国家形象是如何可能的[D]. 董军.复旦大学 2013
[2]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D]. 孟慧丽.复旦大学 2012
[3]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 吴瑛.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当他们在谈论南海时,他们在谈论什么[D]. 李薇.南京大学 2016
[2]政治视角下菲律宾新闻业的历史变迁研究[D]. 余虹姗.暨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53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53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0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