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16:42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成为大势所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丰富、用户量大、突破时空限制等优势,各家博物馆纷纷开设微信公众号,以促进博物馆发展,提升博物馆在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9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关注度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博物馆。借力微信公众平台来提升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举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在运营与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开设情况上,9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高,微信号类型以服务号为主,子帐号的定位具有多样化特征;外部识别上,微信名称多为博物馆本名,微信号风格不一,微信头像应用馆徽元素;服务功能上,语音导览功能为藏品展示提供便利,线上预约功能提升受众的参观体验,博物馆微信小程序的应用较为广泛;推送管理上,微信帐号的推送频率未呈现规律性,推送时段分布零散;受众群体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用户以中学生与高学历人群为主,基于自身的参观需求进而关注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方面,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类型分为实践活动、场馆动...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2009—2017年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数③
图 0-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网民比例②动互联网已影响社会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经济正逐步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与创新要素的新型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活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独特魅力。③《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的通知,博物馆文化传播要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民众。④“互联网+”时代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机遇。方面,物联网和数字化互联网,让博物馆能够突破固有界限,进入人与当中。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展示方式无法满足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拆除了博物馆文化的壁垒,使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方式呈现巨大发展的
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微信头像与馆徽相关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健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匡文波,武晓立. 国际新闻界. 2019(01)
[2]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工作探讨[J]. 管东华. 博物馆研究. 2018(04)
[3]基于微信平台的科技期刊内容服务策略及实现[J]. 王志鸿,杨松迎,郭敏,曹荣章. 编辑学报. 2018(05)
[4]学术期刊微信推送论文的内容选择及加工技巧[J]. 何真,王玉锋,王小飞,王琼,王影. 编辑学报. 2017(S2)
[5]从IP到品牌:基于粉丝经济的全商业开发[J]. 孔令顺,宋彤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2)
[6]“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传播功能探析[J]. 李佳. 科技资讯. 2017(35)
[7]试论网络时代受众需求的变迁[J]. 许海滨. 出版发行研究. 2017(08)
[8]移动世界的封面: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头像分析[J]. 齐国翠,石应江,李哲. 编辑学报. 2017(02)
[9]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以苏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为例[J]. 郑莉,李喆. 新媒体研究. 2017(02)
[10]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以省级博物馆为例[J]. 翟鑫. 文物春秋. 2016(Z1)
硕士论文
[1]人民日报微信传播矩阵研究[D]. 王芸虹.湘潭大学 2018
[2]新媒体和传统纸媒新闻标题语言对比[D]. 颜晓尹.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3]微博环境下博物馆形象传播研究[D]. 王蕾.陕西科技大学 2017
[4]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传研究[D]. 巴蕾.山东大学 2017
[5]百佳出版社微信营销传播研究[D]. 张敏.湘潭大学 2017
[6]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国内广告类期刊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赵方歆.华东理工大学 2016
[7]清明上河园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研究[D]. 许晨媛.河南大学 2016
[8]新媒体下我国综合性博物馆的信息传播发展[D]. 赵雪.云南大学 2016
[9]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D]. 张鲁.浙江大学 2016
[10]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D]. 李阳.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55145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2009—2017年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数③
图 0-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网民比例②动互联网已影响社会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经济正逐步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与创新要素的新型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活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独特魅力。③《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的通知,博物馆文化传播要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民众。④“互联网+”时代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机遇。方面,物联网和数字化互联网,让博物馆能够突破固有界限,进入人与当中。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展示方式无法满足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拆除了博物馆文化的壁垒,使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方式呈现巨大发展的
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微信头像与馆徽相关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健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匡文波,武晓立. 国际新闻界. 2019(01)
[2]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工作探讨[J]. 管东华. 博物馆研究. 2018(04)
[3]基于微信平台的科技期刊内容服务策略及实现[J]. 王志鸿,杨松迎,郭敏,曹荣章. 编辑学报. 2018(05)
[4]学术期刊微信推送论文的内容选择及加工技巧[J]. 何真,王玉锋,王小飞,王琼,王影. 编辑学报. 2017(S2)
[5]从IP到品牌:基于粉丝经济的全商业开发[J]. 孔令顺,宋彤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2)
[6]“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传播功能探析[J]. 李佳. 科技资讯. 2017(35)
[7]试论网络时代受众需求的变迁[J]. 许海滨. 出版发行研究. 2017(08)
[8]移动世界的封面: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头像分析[J]. 齐国翠,石应江,李哲. 编辑学报. 2017(02)
[9]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以苏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为例[J]. 郑莉,李喆. 新媒体研究. 2017(02)
[10]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以省级博物馆为例[J]. 翟鑫. 文物春秋. 2016(Z1)
硕士论文
[1]人民日报微信传播矩阵研究[D]. 王芸虹.湘潭大学 2018
[2]新媒体和传统纸媒新闻标题语言对比[D]. 颜晓尹.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3]微博环境下博物馆形象传播研究[D]. 王蕾.陕西科技大学 2017
[4]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传研究[D]. 巴蕾.山东大学 2017
[5]百佳出版社微信营销传播研究[D]. 张敏.湘潭大学 2017
[6]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国内广告类期刊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赵方歆.华东理工大学 2016
[7]清明上河园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研究[D]. 许晨媛.河南大学 2016
[8]新媒体下我国综合性博物馆的信息传播发展[D]. 赵雪.云南大学 2016
[9]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D]. 张鲁.浙江大学 2016
[10]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D]. 李阳.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55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5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