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内“慰安妇”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0 08:15
“慰安妇”问题是二战遗留下的长久被人们忽视和不被了解的问题。自20世90年代一名韩国受害者第一个站出来并对这一残忍制度进行揭露和申诉,“慰安妇”这个群体和这一事件才被逐渐关注并重视起来。“慰安妇”问题是战争给我们留下的伤痛烙印,也是时刻提醒着中国人民勿忘国耻的一记警钟,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进。无论是纸媒还是现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新闻报道都是民众了解国家大事、获取国际动态的重要渠道,所以新闻报道在“慰安妇”相关信息的传播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媒体重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描述事件当事人的个人命运、报道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是某一事件媒体记忆的重要构建机制。“慰安妇”故事对于我国来说,有着历史见证的意义,这段真实往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损失,也是代表着民族尊严的关键外交话语,警醒我国人民现在的安逸是用战争年代牺牲者的血与泪换来的。大众对“慰安妇”故事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将其看作是重要国家事务,这样的变化过程离不开媒体中相关新闻报道的传播作用。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我国“慰安妇”报道的传播中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从“慰安妇”新闻报道的传播背景、内容表现、报道特征、集体记忆建构等内容来分析呈...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国内“慰安妇”报道传播背景
第一节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人文背景
第二章 国内媒体中“慰安妇”报道文本特征
第一节 报道态势从被动走向主动
第二节 仪式性叙事报道
第三章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
第一节 “慰安妇”报道中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慰安妇”报道建构集体记忆的意义
第三节 以《光明日报》为例探究“慰安妇”集体记忆的体现
第四章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适当拓展报道角度
第二节 发挥新媒体优势进行“慰安妇”报道
第三节 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纪念与记忆:创伤叙事的策展建构与诠释——以东亚社会各慰安妇主题纪念展览为例[J]. 王思怡. 中国博物馆. 2017(01)
[2]《鬼乡》:慰安妇揭开的民族创伤记忆[J]. 周星,叶凯. 当代电影. 2016(09)
[3]媒体中的“慰安妇”话语——符号化的“慰安妇”和“慰安妇”叙事中的记忆/忘却机制[J]. 宋少鹏. 开放时代. 2016(03)
[4]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 陈振华. 国际新闻界. 2016(04)
[5]民族主义、国家认同与数字化时代中国网民的集体记忆[J]. 刘于思. 全球传媒学刊. 2015(04)
[6]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 周海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9)
[7]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由来[J]. 朱成山.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4(01)
[8]报道题材、报道方式与传播效果关系探析[J]. 丁柏铨. 中国出版. 2012(02)
[9]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J]. 毛书兵,白浩然. 新闻世界. 2009(03)
[10]性别视角下的“慰安妇”问题[J]. 胡澎. 日本学刊. 2007(05)
硕士论文
[1]《中国青年报》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D]. 吕自珍.兰州大学 2018
[2]凤凰网关于南京大屠杀报道的研究(2006-2016)[D]. 张一真.山东大学 2017
[3]《人民日报》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1962-2016)[D]. 施佳琦.浙江大学 2017
[4]国家公祭日的主流媒体报道研究[D]. 雷蕾.南京师范大学 2017
[5]环境新闻的建构[D]. 沈悦.厦门大学 2014
[6]冷战后日本国家形象构建与“慰安妇”问题[D]. 赵盼盼.上海师范大学 2009
[7]正面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 庾月娥.暨南大学 2007
[8]受众本位的缺失:我国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现象透视[D]. 刘红春.华中科技大学 2007
[9]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 种筱娜.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8382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国内“慰安妇”报道传播背景
第一节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人文背景
第二章 国内媒体中“慰安妇”报道文本特征
第一节 报道态势从被动走向主动
第二节 仪式性叙事报道
第三章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
第一节 “慰安妇”报道中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慰安妇”报道建构集体记忆的意义
第三节 以《光明日报》为例探究“慰安妇”集体记忆的体现
第四章 国内“慰安妇”报道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适当拓展报道角度
第二节 发挥新媒体优势进行“慰安妇”报道
第三节 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纪念与记忆:创伤叙事的策展建构与诠释——以东亚社会各慰安妇主题纪念展览为例[J]. 王思怡. 中国博物馆. 2017(01)
[2]《鬼乡》:慰安妇揭开的民族创伤记忆[J]. 周星,叶凯. 当代电影. 2016(09)
[3]媒体中的“慰安妇”话语——符号化的“慰安妇”和“慰安妇”叙事中的记忆/忘却机制[J]. 宋少鹏. 开放时代. 2016(03)
[4]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 陈振华. 国际新闻界. 2016(04)
[5]民族主义、国家认同与数字化时代中国网民的集体记忆[J]. 刘于思. 全球传媒学刊. 2015(04)
[6]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 周海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9)
[7]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由来[J]. 朱成山.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4(01)
[8]报道题材、报道方式与传播效果关系探析[J]. 丁柏铨. 中国出版. 2012(02)
[9]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J]. 毛书兵,白浩然. 新闻世界. 2009(03)
[10]性别视角下的“慰安妇”问题[J]. 胡澎. 日本学刊. 2007(05)
硕士论文
[1]《中国青年报》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D]. 吕自珍.兰州大学 2018
[2]凤凰网关于南京大屠杀报道的研究(2006-2016)[D]. 张一真.山东大学 2017
[3]《人民日报》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1962-2016)[D]. 施佳琦.浙江大学 2017
[4]国家公祭日的主流媒体报道研究[D]. 雷蕾.南京师范大学 2017
[5]环境新闻的建构[D]. 沈悦.厦门大学 2014
[6]冷战后日本国家形象构建与“慰安妇”问题[D]. 赵盼盼.上海师范大学 2009
[7]正面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 庾月娥.暨南大学 2007
[8]受众本位的缺失:我国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现象透视[D]. 刘红春.华中科技大学 2007
[9]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 种筱娜.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8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6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