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00:37
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们利用符号在社交平台进行符号表意、角色扮演、自我呈现、意义解读、维系情感这一系列行为。人们在社交平台进行的社交行为,可以分为在观众面前展示自我的前台行为、隔离观众的后台行为以及强弱关系人群交叉产生混合交往场景的中区行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用户逃离、符号异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运用社交平台更好地与他人展开良性互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相关知识,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互动现状做了详细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分析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使用心理、角色扮演、互动符号、互动行为和反馈这个过程;第二章运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得到60人微信朋友圈样本625条,对所得的625条样本涉及的话题类别与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社交平台的人际互动多为浅层次互动,理性与深度缺失;交往目的出于对情感与资源的获取;互动量取决于话题所蕴含的情感能量、内容的关己性与双方关系强弱程度。个体的自我展示和情感反应来自于个体与社会...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消息主题占比统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者君不见记录了自己在北京坐车时的经历,两位好友点赞,互动。一方面,话题的可延展性和讨论性不强;另一方面,某个地点或某个人,容易使不属于此地域、被提及者之外的排斥感,难以引起互动的共鸣,因此较少得到他人的关注。
朋友圈内容的话题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生活状态、心情感受、链接文章、工作内容以及投票点赞类内容(如图2-3)。 在生活状态中的 351 条内容,配以图文信息的内容为 243 条,占比为69.2%,可见如今人们对于符号使用需求更加多元化。生活状态类内容多为生活的记录,情感性与理性内容极少;心情感言和链接文章两部分内容的情感性与理性丰富,但好友间互动量低。图 2-1 消息主题占比统计职业类型 消息量 百分占比企业职员 205 32.8%技术人员 139 22.2%公职人员 102 16.3%学 生 141 22.5%退 休 38 6.2 %消息类型 消息数量 百分占比原创 513 82.1%转发 112 17.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双重价值[J]. 那晴.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04)
[2]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一项基于虚拟民族志的研究[J]. 王玲宁,兰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2)
[3]网络媒介对社会行为的新影响——《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读后感[J]. 程光鑫.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9)
[4]场景理论下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建构[J]. 付雪妍. 新媒体研究. 2017(14)
[5]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学思想[J]. 赵星植. 国际新闻界. 2017(06)
[6]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微信传播与意义共享[J]. 张少元. 新闻知识. 2017(01)
[7]微信朋友圈“语境消解”的定性研究[J]. 吕冬青. 编辑之友. 2016(08)
[8]浅析微信互动传播的情感动因[J]. 柳竹. 新闻知识. 2016(02)
[9]微信:人际传播的再建构与可能性[J]. 张莉,毛颖辉. 新闻与写作. 2016(02)
[10]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 郜书锴. 当代传播. 2015(04)
硕士论文
[1]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D]. 高帅.沈阳师范大学 2018
[2]微信“朋友圈”互动行为研究[D]. 赵珈艺.北京邮电大学 2018
[3]微信朋友圈情境与个人角色和行为变化的关系研究[D]. 赵军奇.西南大学 2017
[4]青少年社交媒体的使用与自我呈现[D]. 张琴霞.云南大学 2016
[5]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D]. 方杏.南京师范大学 2016
[6]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D]. 张长乐.安徽大学 2013
[7]人际传播:符号互动论与社会交换论的比较研究[D]. 陈燕.安徽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3910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消息主题占比统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者君不见记录了自己在北京坐车时的经历,两位好友点赞,互动。一方面,话题的可延展性和讨论性不强;另一方面,某个地点或某个人,容易使不属于此地域、被提及者之外的排斥感,难以引起互动的共鸣,因此较少得到他人的关注。
朋友圈内容的话题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生活状态、心情感受、链接文章、工作内容以及投票点赞类内容(如图2-3)。 在生活状态中的 351 条内容,配以图文信息的内容为 243 条,占比为69.2%,可见如今人们对于符号使用需求更加多元化。生活状态类内容多为生活的记录,情感性与理性内容极少;心情感言和链接文章两部分内容的情感性与理性丰富,但好友间互动量低。图 2-1 消息主题占比统计职业类型 消息量 百分占比企业职员 205 32.8%技术人员 139 22.2%公职人员 102 16.3%学 生 141 22.5%退 休 38 6.2 %消息类型 消息数量 百分占比原创 513 82.1%转发 112 17.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双重价值[J]. 那晴.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04)
[2]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一项基于虚拟民族志的研究[J]. 王玲宁,兰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2)
[3]网络媒介对社会行为的新影响——《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读后感[J]. 程光鑫.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9)
[4]场景理论下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建构[J]. 付雪妍. 新媒体研究. 2017(14)
[5]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学思想[J]. 赵星植. 国际新闻界. 2017(06)
[6]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微信传播与意义共享[J]. 张少元. 新闻知识. 2017(01)
[7]微信朋友圈“语境消解”的定性研究[J]. 吕冬青. 编辑之友. 2016(08)
[8]浅析微信互动传播的情感动因[J]. 柳竹. 新闻知识. 2016(02)
[9]微信:人际传播的再建构与可能性[J]. 张莉,毛颖辉. 新闻与写作. 2016(02)
[10]场景理论的内容框架与困境对策[J]. 郜书锴. 当代传播. 2015(04)
硕士论文
[1]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D]. 高帅.沈阳师范大学 2018
[2]微信“朋友圈”互动行为研究[D]. 赵珈艺.北京邮电大学 2018
[3]微信朋友圈情境与个人角色和行为变化的关系研究[D]. 赵军奇.西南大学 2017
[4]青少年社交媒体的使用与自我呈现[D]. 张琴霞.云南大学 2016
[5]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D]. 方杏.南京师范大学 2016
[6]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D]. 张长乐.安徽大学 2013
[7]人际传播:符号互动论与社会交换论的比较研究[D]. 陈燕.安徽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3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8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