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热潮下的网络主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4 12:29
自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直播开始以迅猛发展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而直播平台凭借其极低的门槛和极强的交互性深深吸引广大受众参与其中,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全民直播”时代并催生了“网络主播热”。本文以在此热潮下诞生并发展的网络主播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所处的传播链条,试图全面系统地认识网络主播这一群体。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网络主播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入手,接着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多角度、多维度地认识这一群体,最后在对其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情况下这个群体的主要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期望对其今后长久性的发展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具体的内容如下: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以网络直播凶猛的发展势头做切入点,以网络主播的基本属性入手,从概念界定、主播分类、群体特征等角度重点介绍了网络主播这一群体;第二部分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主播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将其置于整个传播链条之下,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直播过程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然后揭示置身屏幕背后主播的真实面貌;第三部分以读秀网所收录的有关网络主播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用量化分...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直播的发展和网络主播的产生
2.1 网络直播热潮汹涌而来
2.1.1 网络直播的概念
2.1.2 网络直播的演进
2.2 网络直播热潮催生“主播热”
2.2.1 网络主播的含义
2.2.2 网络主播的分类
2.2.3 网络主播的基本特征
2.2.4 网络主播与传统主播的区别
第3章 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主播
3.1 网络直播的传播链
3.2 直播过程中的网络主播
3.3 处于互动仪式链中的网络主播
3.4 “被凝视”的网络主播
3.5 舞台中央的网络主播
第4章 网络主播的媒介形象分析
4.1 量化分析:网络主播的媒介形象概况
4.2 质化分析:网络主播的媒介形象解读
4.2.1 为博出位,不择手段的形象
4.2.2 心怀梦想,坚韧不拔的形象
4.2.3 赚钱轻松,年入百万的形象
4.2.4 赚钱不易,背后心酸的形象
4.3 网络主播媒介形象的污名化
4.3.1 污名化的建构
4.3.2 污名化产生的原因
4.4 网络主播“去污名化”的策略
4.4.1 内部自律: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层面
4.4.2 外部监督:政策、媒体和受众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 董晨宇,丁依然. 新闻与写作. 2018(01)
[2]网络直播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J]. 梁亚宁. 新闻爱好者. 2017(12)
[3]秀场直播中的音乐侵权问题研究[J]. 崔恒勇,程雯. 现代出版. 2017(06)
[4]网络主播职业调查报告[J]. 侍术凯,李彦岩. 采写编. 2017(04)
[5]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反腐剧粉丝社群的互动研究——以《人民的名义》为例[J]. 李华伟. 东南传播. 2017(07)
[6]网络直播互动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J]. 宋晓琳. 青年记者. 2017(20)
[7]我国网络直播的内涵特征、类型模式与规范发展[J]. 付业勤,罗艳菊,张仙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8]网络主播的特性与监管[J]. 黄勇军,张国建.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5)
[9]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 潘曙雅,张煜祺. 国际新闻界. 2014(09)
[10]泛标签化扭曲社会认知[J]. 朱力. 人民论坛. 2012(09)
硕士论文
[1]从“映客直播”看泛娱乐网络直播互动[D]. 丁家佳.安徽大学 2017
[2]喊麦亚文化的传播研究[D]. 汪雨婷.广西大学 2017
[3]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现象及其规范机制研究[D]. 赵荷姗.成都理工大学 2017
[4]网红与粉丝在微博中的互动仪式研究[D]. 颜笑宇.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5]网络主播的人格化传播研究[D]. 杨金曜.沈阳师范大学 2017
[6]医生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D]. 安娜.重庆大学 2016
[7]“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D]. 王泳惠.兰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1830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网络直播的发展和网络主播的产生
2.1 网络直播热潮汹涌而来
2.1.1 网络直播的概念
2.1.2 网络直播的演进
2.2 网络直播热潮催生“主播热”
2.2.1 网络主播的含义
2.2.2 网络主播的分类
2.2.3 网络主播的基本特征
2.2.4 网络主播与传统主播的区别
第3章 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主播
3.1 网络直播的传播链
3.2 直播过程中的网络主播
3.3 处于互动仪式链中的网络主播
3.4 “被凝视”的网络主播
3.5 舞台中央的网络主播
第4章 网络主播的媒介形象分析
4.1 量化分析:网络主播的媒介形象概况
4.2 质化分析:网络主播的媒介形象解读
4.2.1 为博出位,不择手段的形象
4.2.2 心怀梦想,坚韧不拔的形象
4.2.3 赚钱轻松,年入百万的形象
4.2.4 赚钱不易,背后心酸的形象
4.3 网络主播媒介形象的污名化
4.3.1 污名化的建构
4.3.2 污名化产生的原因
4.4 网络主播“去污名化”的策略
4.4.1 内部自律: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层面
4.4.2 外部监督:政策、媒体和受众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 董晨宇,丁依然. 新闻与写作. 2018(01)
[2]网络直播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J]. 梁亚宁. 新闻爱好者. 2017(12)
[3]秀场直播中的音乐侵权问题研究[J]. 崔恒勇,程雯. 现代出版. 2017(06)
[4]网络主播职业调查报告[J]. 侍术凯,李彦岩. 采写编. 2017(04)
[5]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反腐剧粉丝社群的互动研究——以《人民的名义》为例[J]. 李华伟. 东南传播. 2017(07)
[6]网络直播互动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J]. 宋晓琳. 青年记者. 2017(20)
[7]我国网络直播的内涵特征、类型模式与规范发展[J]. 付业勤,罗艳菊,张仙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8]网络主播的特性与监管[J]. 黄勇军,张国建.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5)
[9]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 潘曙雅,张煜祺. 国际新闻界. 2014(09)
[10]泛标签化扭曲社会认知[J]. 朱力. 人民论坛. 2012(09)
硕士论文
[1]从“映客直播”看泛娱乐网络直播互动[D]. 丁家佳.安徽大学 2017
[2]喊麦亚文化的传播研究[D]. 汪雨婷.广西大学 2017
[3]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现象及其规范机制研究[D]. 赵荷姗.成都理工大学 2017
[4]网红与粉丝在微博中的互动仪式研究[D]. 颜笑宇.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5]网络主播的人格化传播研究[D]. 杨金曜.沈阳师范大学 2017
[6]医生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D]. 安娜.重庆大学 2016
[7]“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D]. 王泳惠.兰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18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1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