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数字化纪录与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4 06:41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文化形式丰富多样。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记录着仡佬族的历史记忆。然而,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保护发展”,在对“非遗”抢救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政策要求我们进一步制订更具标准化的规则规范,搭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激励与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全媒体的技术优势、对各类型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纪录、保护与传播。数字化纪录节省了“非遗”信息储存的物理空间,同时,具备信息储存量大、储存时间长、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为系统完整的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数字化传播促进了当地“非遗”资源的开发,为少数民族文创产品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宽了“非遗”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本文通过对贵州石阡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与传播方式的梳理,探析了当地...
【文章来源】: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与数字化
1.1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现状
1.1.1 贵州石阡仡佬族地区概况
1.1.2 “非遗”优势显著
1.1.3 传统传承模式难以为继
1.2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纪录与传播现状
1.3 数字化对“非遗”纪录传播的促进作用
1.3.1 拓宽表达渠道
1.3.2 打破时空限制
1.4 贵州石阡“非遗”数字化纪录传播的困境
1.4.1 文化传播观念落后
1.4.2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
第二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数字化纪录方法
2.1 加强“非遗”数字化记录
2.1.1 数据采集保存
2.1.2 资料整理修复
2.2 推动“非遗”数字化纪录
2.2.1 保证客观纪实
2.2.2 丰富文化形式和内涵
2.3 数字化手段与传统传承方式相结合
2.3.1 搭建“非遗”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
2.3.2 以数字化纪录成果推动“非遗”传承与传播
第三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数字化传播策略
3.1 加强“非遗”数字化信息展示
3.2 打造“非遗”庆典,转化数字化成果
3.3 丰富“非遗”数字化传播渠道
3.3.1 石阡仡佬族“非遗”传播路径的转变
3.3.2 构建“非遗”数字化立体传播手段
第四章 数字文旅时代“非遗”传承的改造与反思
4.1 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
4.1.1 时代背景推动文化发展
4.1.2 文化政策为“非遗”传播传承带来的机遇
4.2 数字化技术冲击下对“非遗”开发的反思
4.2.1 民族文化严肃性消解
4.2.2 过度旅游,生态环境破坏
4.3 高效利用现代化数字传播手段
4.3.1 加强数字化纪录传播能力建设
4.3.2 提升“非遗”品牌的特色化新媒体形象
4.4 借势打造本土“非遗”品牌
4.4.1 实现民族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发展
4.4.2 提升民族特色文化话语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经典纪录片理论的启示[J]. 吴鸿蕊.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5)
[2]2016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概述[J]. 刘忠波. 中国电视. 2017(04)
[3]“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J]. 妥培兴.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4]“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J]. 陈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5]“一带一路”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法律保障[J]. 李滔.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6)
[6]“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李凤亮,宇文曼倩.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7]试论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的地方合作[J]. 柳建文.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5)
[8]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纪实[J]. 范宏贵,彭兆荣,黄玲,赵明龙,吕俊彪,吴兴帜,许晓明,陈丽琴,陆晓芹,李军,蓝媛媛. 百色学院学报. 2016(03)
[9]纪录片理论进化的黄金时代——评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J]. 刘媛媛,刘威. 出版广角. 2016(14)
[10]传承和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伦理向度[J]. 季国良. 东南文化. 2016(04)
硕士论文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效性研究[D]. 申芳芳.兰州理工大学 2016
[2]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谢胜林.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 龚翔.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D]. 卜星宇.北京印刷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033287
【文章来源】: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与数字化
1.1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现状
1.1.1 贵州石阡仡佬族地区概况
1.1.2 “非遗”优势显著
1.1.3 传统传承模式难以为继
1.2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纪录与传播现状
1.3 数字化对“非遗”纪录传播的促进作用
1.3.1 拓宽表达渠道
1.3.2 打破时空限制
1.4 贵州石阡“非遗”数字化纪录传播的困境
1.4.1 文化传播观念落后
1.4.2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
第二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数字化纪录方法
2.1 加强“非遗”数字化记录
2.1.1 数据采集保存
2.1.2 资料整理修复
2.2 推动“非遗”数字化纪录
2.2.1 保证客观纪实
2.2.2 丰富文化形式和内涵
2.3 数字化手段与传统传承方式相结合
2.3.1 搭建“非遗”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
2.3.2 以数字化纪录成果推动“非遗”传承与传播
第三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数字化传播策略
3.1 加强“非遗”数字化信息展示
3.2 打造“非遗”庆典,转化数字化成果
3.3 丰富“非遗”数字化传播渠道
3.3.1 石阡仡佬族“非遗”传播路径的转变
3.3.2 构建“非遗”数字化立体传播手段
第四章 数字文旅时代“非遗”传承的改造与反思
4.1 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
4.1.1 时代背景推动文化发展
4.1.2 文化政策为“非遗”传播传承带来的机遇
4.2 数字化技术冲击下对“非遗”开发的反思
4.2.1 民族文化严肃性消解
4.2.2 过度旅游,生态环境破坏
4.3 高效利用现代化数字传播手段
4.3.1 加强数字化纪录传播能力建设
4.3.2 提升“非遗”品牌的特色化新媒体形象
4.4 借势打造本土“非遗”品牌
4.4.1 实现民族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发展
4.4.2 提升民族特色文化话语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经典纪录片理论的启示[J]. 吴鸿蕊.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5)
[2]2016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概述[J]. 刘忠波. 中国电视. 2017(04)
[3]“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困境及其消解[J]. 妥培兴.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4]“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J]. 陈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5]“一带一路”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法律保障[J]. 李滔.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6)
[6]“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李凤亮,宇文曼倩.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7]试论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的地方合作[J]. 柳建文.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5)
[8]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纪实[J]. 范宏贵,彭兆荣,黄玲,赵明龙,吕俊彪,吴兴帜,许晓明,陈丽琴,陆晓芹,李军,蓝媛媛. 百色学院学报. 2016(03)
[9]纪录片理论进化的黄金时代——评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J]. 刘媛媛,刘威. 出版广角. 2016(14)
[10]传承和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伦理向度[J]. 季国良. 东南文化. 2016(04)
硕士论文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效性研究[D]. 申芳芳.兰州理工大学 2016
[2]传统戏剧类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谢胜林.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 龚翔.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D]. 卜星宇.北京印刷学院 2015
本文编号:3033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3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