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播中的主体化倾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6 00:09
从传播学视角研究中医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境况,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结合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运用社会学方法、阐释学方法以及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的传播现象,试图对中医传播及其规律作探索性研究。尽管传播学的兴起时间不长,但如果以传播学的立场来分析运行两千余年的中医传播情况,就会发现在中医的学术与临床诊疗活动之中,早已蕴藏着丰富的传播学基本理论。中医学与传播学的碰撞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结合,而是一种化学融合,从传播学的立场来看中医,可以通过研究中医传播来开拓传播学的新门类。对中医传播的定义不仅要抓住中医本身的特征,还要融入传播过程发生的要素及中医传播的功能和效果。因此,本论文将中医传播定义为:以“阴阳五行”为理论特征,以人体“藏象”为基本符号,以辨证论治为编码、解码方式,凭借主体认知,在理论创建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的理论共享过程和在医患双方间发生的诊疗过程。传播是主体的活动,中医传播中的主体化倾向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医的学术活动、临床诊疗活动以及中医文本都呈现出强烈的主体化倾向。第一章从中医传播的基本特征出发,以“人学”的视角,围绕中医理念、中医思维、中医临诊、中...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中医传播的相关概念分析
1、中医与中医学
2、传播与中医传播
3、关于主体化概念的理论浅析
四、 研究方法与结构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2、论文的结构
结语
第一章 中医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医的基本特征
一、 医者易也——中医理念的渊源
二、 医者意也——中医的思维特征
三、 医者艺也——中医的临诊实践特征
四、 医者绎也——中医对文本的应用特征
五、 医者宜也——中医的人本思想
第二节 中医传播的一般表现
一、 中医传播要素
二、 中医传播类型
三、 中医传播内容
四、 中医传播效果
第三节 中医传播主体化倾向的基本特征
一、 中医传播理念——中医传播主体化的逻辑起点
二、 中医学术传播——中医传播主体化的历史渊薮
三、 中医临诊过程——中医传播主体化的感性呈现
四、 中医文本传播——中医传播主体化的符号表达
五、 “以人为本”——主体化倾向下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 医以人传——中医学术传播的主体化倾向
第一节 师徒传授——由秘传走向流派纷呈
一、 非其人勿授的传播态度
二、 口传心授式的传播方法
三、 秘传禁方式的传播渠道
四、 流派纷呈与门派林立
第二节 家族传播与中医世家
一、 医学世家与中医学术的发展
二、 影响中医世家形成的制度性因素
三、 中医家族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古代官学与中医的早期教育
一、 中医官学形制的历史演变
二、 对中医官学传播特性的理解
第三章 医人传道——中医临诊中的主体化呈现
第一节 中医临诊传播中的医生主体
一、 中医医生的历史生存环境
二、 中医医生的社会地位演变
第二节 中医临诊传播中的患者主体
一、 影响患者就医态度的主体因素
二、 社会公众对中医的认知偏向
第三节 中医临诊中医患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 患者对医生的选择
二、 医生个体信誉的建立
三、 医院的出现对医患地位转换的影响
第四节 中医临诊中的个体化特征
一、 信息收集中的主体感知
二、 审证求因中的主体判断
三、 处方用药中的主体经验
四、 手法治疗中的主体感应
五、 疗效评价
第五节 中医临诊中的技艺化特征
一、 医生对医术的运用
二、 医生对疾病的阐释
三、 医生对脉案的书写
四、 医家与中医知识的普泛化
第四章 经我互注——中医文本的主体性阐释
第一节 文本传播对主体性阐释的需求
一、 阐释学对主体性的认可
二、 传播学对文本传播主体性的认可
第二节 文本对中医学主体性的继承
一、 中医文本的主体性阐释特征
二、 思辨性在中医文本中的体现
三、 模糊性在中医文本中的展现
四、 经验性在中医文本中的表述
第三节 文体在中医文本阐释中的作用
一、 中医文本文体形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二、 中医文体多样性与融合性的成因
三、 中医文本中的对话体和歌诀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医语言的吁请——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医病因病机语言隐喻特征分析[J]. 贾春华,谷浩荣,郭瑨.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08)
[2]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的意义[J]. 郭瑨,贾春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06)
[3]“和”的追求:传统哲学视域中的中医学理[J]. 陈丽云,严世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4]中医“身体符号”系统的特征及其意义[J]. 张再林. 学术月刊. 2010(10)
[5]中医临床诊疗技艺化根源探讨[J]. 周唯. 中医药学报. 2010(02)
[6]先秦儒家哲学对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影响[J]. 程雅君. 哲学动态. 2009(04)
[7]论《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J]. 贾春华,王永炎,鲁兆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7)
[8]中医药知识的现代传播途径及效果研究[J]. 刘艳骄,李茵,贾海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11)
[9]试论中医思维的十大特色[J]. 吴寒斌,吴晓明,刘鲲. 陕西中医. 2007(11)
[10]加强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 杨征宇,张秀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03)
博士论文
[1]中医学的思维模式[D]. 宋诚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35782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中医传播的相关概念分析
1、中医与中医学
2、传播与中医传播
3、关于主体化概念的理论浅析
四、 研究方法与结构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2、论文的结构
结语
第一章 中医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医的基本特征
一、 医者易也——中医理念的渊源
二、 医者意也——中医的思维特征
三、 医者艺也——中医的临诊实践特征
四、 医者绎也——中医对文本的应用特征
五、 医者宜也——中医的人本思想
第二节 中医传播的一般表现
一、 中医传播要素
二、 中医传播类型
三、 中医传播内容
四、 中医传播效果
第三节 中医传播主体化倾向的基本特征
一、 中医传播理念——中医传播主体化的逻辑起点
二、 中医学术传播——中医传播主体化的历史渊薮
三、 中医临诊过程——中医传播主体化的感性呈现
四、 中医文本传播——中医传播主体化的符号表达
五、 “以人为本”——主体化倾向下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 医以人传——中医学术传播的主体化倾向
第一节 师徒传授——由秘传走向流派纷呈
一、 非其人勿授的传播态度
二、 口传心授式的传播方法
三、 秘传禁方式的传播渠道
四、 流派纷呈与门派林立
第二节 家族传播与中医世家
一、 医学世家与中医学术的发展
二、 影响中医世家形成的制度性因素
三、 中医家族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古代官学与中医的早期教育
一、 中医官学形制的历史演变
二、 对中医官学传播特性的理解
第三章 医人传道——中医临诊中的主体化呈现
第一节 中医临诊传播中的医生主体
一、 中医医生的历史生存环境
二、 中医医生的社会地位演变
第二节 中医临诊传播中的患者主体
一、 影响患者就医态度的主体因素
二、 社会公众对中医的认知偏向
第三节 中医临诊中医患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 患者对医生的选择
二、 医生个体信誉的建立
三、 医院的出现对医患地位转换的影响
第四节 中医临诊中的个体化特征
一、 信息收集中的主体感知
二、 审证求因中的主体判断
三、 处方用药中的主体经验
四、 手法治疗中的主体感应
五、 疗效评价
第五节 中医临诊中的技艺化特征
一、 医生对医术的运用
二、 医生对疾病的阐释
三、 医生对脉案的书写
四、 医家与中医知识的普泛化
第四章 经我互注——中医文本的主体性阐释
第一节 文本传播对主体性阐释的需求
一、 阐释学对主体性的认可
二、 传播学对文本传播主体性的认可
第二节 文本对中医学主体性的继承
一、 中医文本的主体性阐释特征
二、 思辨性在中医文本中的体现
三、 模糊性在中医文本中的展现
四、 经验性在中医文本中的表述
第三节 文体在中医文本阐释中的作用
一、 中医文本文体形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二、 中医文体多样性与融合性的成因
三、 中医文本中的对话体和歌诀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医语言的吁请——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医病因病机语言隐喻特征分析[J]. 贾春华,谷浩荣,郭瑨.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08)
[2]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的意义[J]. 郭瑨,贾春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06)
[3]“和”的追求:传统哲学视域中的中医学理[J]. 陈丽云,严世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4]中医“身体符号”系统的特征及其意义[J]. 张再林. 学术月刊. 2010(10)
[5]中医临床诊疗技艺化根源探讨[J]. 周唯. 中医药学报. 2010(02)
[6]先秦儒家哲学对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影响[J]. 程雅君. 哲学动态. 2009(04)
[7]论《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J]. 贾春华,王永炎,鲁兆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7)
[8]中医药知识的现代传播途径及效果研究[J]. 刘艳骄,李茵,贾海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11)
[9]试论中医思维的十大特色[J]. 吴寒斌,吴晓明,刘鲲. 陕西中医. 2007(11)
[10]加强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 杨征宇,张秀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03)
博士论文
[1]中医学的思维模式[D]. 宋诚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35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35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