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2-25 09:24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他在地质学领域颇有建树,是近代有名的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早期见证者。通过对学术前史分析,笔者发现,虽研究李四光者不在少数,但较缺乏对其科学传播之研究,而我国同样少有从本国科学家为出发点,探究其科学传播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李四光为研究对象,结合科学传播相关理论,探讨了李四光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的来源、理论基础、内容、特点和意义以弥补前人相关研究缺陷并从中挖掘当下的意义和启示。本文采取文献法为主要方法,在重解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与分析的方法完成本研究。在正文中,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李四光科学传播所产生的背景,既着重分析了其所经历的各个时代特征,又密切本文研究中心,论述其科学传播与人生经历、家乡、家庭氛围间的关系,并尝试进行科学传播相关理论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指出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集中体现在科普读物、演讲和科学论著之中;并据此总结出其科学传播思想之目的、方式及内容和国际化态度;第三部分,分别以时间和领域为切入点,论述了李四光科学传播实践的具体内容,凸显出其科学传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第四部分,主要以科学教育...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除了数量外,二人的科学性作品在内容上谁更偏重于科学大众普及呢?具体而??言,丁文江9篇(部)科学普及类作品有一部教材《动物学教科书》科普性极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J]. 吴国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2)
[2]北大地质学学科的奠基人——李四光[J]. 于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1)
[3]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J]. 刘华杰. 科学与社会. 2011(04)
[4]发扬李四光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J]. 李方全. 地质力学学报. 2011(01)
[5]我国科学传播的异化形态研究[J]. 于洋,王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1(01)
[6]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蕉癌”事件为例[J]. 李福鹏,姜萍.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6)
[7]李四光与民国时期中外地质学交流[J]. 周雷鸣. 阅江学刊. 2009(01)
[8]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 刘华杰. 科普研究. 2009(02)
[9]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派探析[J]. 陈炜.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02)
[10]从科学传播理论的角度谈台湾的科普困境[J]. 谢瀛春. 科普研究. 2006(03)
博士论文
[1]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D]. 张艳芳.中国地质大学 2013
[2]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 尹兆鹏.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科学主义视角下中国近现代科学传播模式研究[D]. 童兴华.东华大学 2013
[2]科学传播的主体及其责任研究[D]. 李伟伟.太原科技大学 2012
[3]李四光精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芦跃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4]李四光的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 孙平.武汉科技大学 2011
[5]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的兴起之初探[D]. 胡晓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6
[6]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 史晓雷.东华大学 2006
[7]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D]. 卢立建.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5076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除了数量外,二人的科学性作品在内容上谁更偏重于科学大众普及呢?具体而??言,丁文江9篇(部)科学普及类作品有一部教材《动物学教科书》科普性极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J]. 吴国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2)
[2]北大地质学学科的奠基人——李四光[J]. 于洸.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1)
[3]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J]. 刘华杰. 科学与社会. 2011(04)
[4]发扬李四光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J]. 李方全. 地质力学学报. 2011(01)
[5]我国科学传播的异化形态研究[J]. 于洋,王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1(01)
[6]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蕉癌”事件为例[J]. 李福鹏,姜萍.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06)
[7]李四光与民国时期中外地质学交流[J]. 周雷鸣. 阅江学刊. 2009(01)
[8]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 刘华杰. 科普研究. 2009(02)
[9]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派探析[J]. 陈炜.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02)
[10]从科学传播理论的角度谈台湾的科普困境[J]. 谢瀛春. 科普研究. 2006(03)
博士论文
[1]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D]. 张艳芳.中国地质大学 2013
[2]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 尹兆鹏.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科学主义视角下中国近现代科学传播模式研究[D]. 童兴华.东华大学 2013
[2]科学传播的主体及其责任研究[D]. 李伟伟.太原科技大学 2012
[3]李四光精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芦跃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4]李四光的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 孙平.武汉科技大学 2011
[5]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的兴起之初探[D]. 胡晓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6
[6]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 史晓雷.东华大学 2006
[7]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D]. 卢立建.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50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5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