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对抗:《非诚勿扰》的节目构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01:23
本论题通过分析《非诚勿扰》的节目艺术构成,尝试去探索我国综艺节目从原状材料认知选择到材料事件性的提升改造,再到实现节目整体性组织结构的一般性规律。具体落脚于构成节目的人物和事件,探析编导选择与认知原状材料的要点,赋予材料表现性的力的样式,挖掘性建构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布局材料使之成为故事化事件的动力机制,最终建立起一个整体的结构,即试图寻找出节目从局部原状材料到整体故事结构的构建规律。本论题主要从三个基本层面展开:第一层,差异性的人物构成,居于圆形设计下的主人公与扁平化的配角人物间的组合关系与相互影响,并将其投射于人物维的范畴中,阐释主人公创造配角,配角反之帮助主人公多维度表现人物性格的规律;第二层,展示性的话语模式,完整论述始于编导选择终于事件结构的要点,即强化个体间差异产生对抗力量,推动节目事件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逻辑性的材料布局和整体性的结构原则;第三层,假定性的情境构建,对节目的环境与人物冲突等具体时空场景进行论述,通过编导对舞台媒介叙述性的艺术加工和节目情节故事化的戏剧假定,从而实现节目对于舞台限制的突破,创造出一种基于真实社会,又高于现实生活的理想时空情境。要而言之,本文重...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现状述评
1.1.2 本课题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1.2 主要内容与观点、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 主要内容与观点
1.2.2 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角色四重奏:《非诚勿扰》差异性的人物构成
2.1 圆形设计:无处不在的节目主持
2.1.1 “美”与“丑”:平和与犀利的二元整合
2.1.2 立场与功能:自我雕塑的控制者
2.1.3 “新屌丝”形态:孟非的多重性
2.2 扁平化:被排列的节目嘉宾
2.2.1 主动与被动:“持久的站立者”
2.2.2 “看”与“走”:被审视的消费者
2.2.3 尖锐与平衡:强化差异的意见领袖
第三章 改造与对抗:《非诚勿扰》展示性的话语模式
3.1 编导选择:从现实中结构事件
3.1.1 简化:捕捉原状材料的本质
3.1.2 差异化:一种赋予材料表现性的“力”
3.2 组织结构:对抗性的逻辑集合
3.2.1 让“话”中有“戏”:对话冲突的动作性原则
3.2.2 纠葛:制造负极力量与两难抉择
第四章 真实与梦幻:《非诚勿扰》假定性的情境构建
4.1 物质的样式:强化叙事的艺术加工
4.1.1 看见:视觉材料的叙述性布局
4.1.2 听见:听觉材料的艺术化渲染
4.2 梦幻的现实:假定时空的经典设计
4.2.1 前提:一个在线性时间内控制节目的人
4.2.2 内在逻辑:一场终将征服对手的游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098761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现状述评
1.1.2 本课题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1.2 主要内容与观点、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 主要内容与观点
1.2.2 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角色四重奏:《非诚勿扰》差异性的人物构成
2.1 圆形设计:无处不在的节目主持
2.1.1 “美”与“丑”:平和与犀利的二元整合
2.1.2 立场与功能:自我雕塑的控制者
2.1.3 “新屌丝”形态:孟非的多重性
2.2 扁平化:被排列的节目嘉宾
2.2.1 主动与被动:“持久的站立者”
2.2.2 “看”与“走”:被审视的消费者
2.2.3 尖锐与平衡:强化差异的意见领袖
第三章 改造与对抗:《非诚勿扰》展示性的话语模式
3.1 编导选择:从现实中结构事件
3.1.1 简化:捕捉原状材料的本质
3.1.2 差异化:一种赋予材料表现性的“力”
3.2 组织结构:对抗性的逻辑集合
3.2.1 让“话”中有“戏”:对话冲突的动作性原则
3.2.2 纠葛:制造负极力量与两难抉择
第四章 真实与梦幻:《非诚勿扰》假定性的情境构建
4.1 物质的样式:强化叙事的艺术加工
4.1.1 看见:视觉材料的叙述性布局
4.1.2 听见:听觉材料的艺术化渲染
4.2 梦幻的现实:假定时空的经典设计
4.2.1 前提:一个在线性时间内控制节目的人
4.2.2 内在逻辑:一场终将征服对手的游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098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9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