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视野下的《盗墓笔记》同人传播研究
本文关键词:亚文化视野下的《盗墓笔记》同人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催生出一系列以青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亚文化。其中,作为一朵起源于日本、成长于互联网的文化奇葩,同人文化伴随着媒介平台的丰富与使用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互联网时代,同人本义指粉丝带着“爱”对原作、原型进行“二次创作”,其最突出的特质是对经典和权威的重构。与上世纪西方青年亚文化运动相比,与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日本同人相比,中国的同人文化因与媒介平台休戚相关而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表现。本论文在西方文化研究思潮中选择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为指导,结合日本同人文化的发展格局,立足于中国大陆的网络传播背景,选取了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经典之作——《盗墓笔记》小说同人为研究个案,在跨媒介平台上对本土的同人文化呈现进行深描,运用参与式观察法、文本分析法及深入访谈法深入到《盗墓笔记》同人的文本生产和参与群体中,力争以“重构”特质为切入点,对本土同人文化展开细致、全面地描述,以此捕捉媒介平台对于青年亚文化、对于未来文化生产的理论影响和实践意义。此外,《盗墓笔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超级IP”,文化生产力强,版权衍生品繁多,粉丝活跃度高,同人作品及同人活动丰富,是本土同人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重构对象代表。根据写作思路,将论文分割为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主要概述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从青年亚文化理论、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关系两个方面搭建文章的研究理论框架,梳理并界定文章所要讨论的同人文化概念,对现有的同人文化解读视角进行梳理,明确同人文化在新媒介形态下的变化,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正文第一章介绍了《盗墓笔记》小说文本及其同人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呈现情况。《盗墓笔记》小说文本的魅力和商业化集结了丰富的同人作品和大量的同人群体;借助长期参与式观察对跨媒介平台上《盗墓笔记》同人作品及活动呈现进行深描,总结媒介平台自身不同的传播特征、传播功能及所提供的媒介服务如何影响同人文化的呈现方式,归纳媒介平台间的差异性如何推动同人文化“跨媒介”特质的产生。第二章阐释了《盗墓笔记》同人作品的文本重构性。借助文本分析方法和大量的文本资料,该章从文本类型、文本构成、文本情节三个方面揭示同人文化如何通过媒介平台“重构”原文本进行意义生产、形成风格的,而这一文本再生产的过程中隐含着同人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对商业文化生产逻辑的咬合。文章第三章探寻了同人群体通过“重构”逐步建立身份认同的准备过程。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第三章参考参与式观察的结果,并加入个案访谈的记录,细致分析了媒介技术手段和消费文化引发《盗墓笔记》小说粉丝的认同危机,以及文化传播中粉丝如何从“受者”到“传者”的身份重构,以上都是同人文化群体寻找归属感的基础。第四章的出发点则是当下青年亚文化传播的整体图景。媒介技术手段更迭推动传播环境发展是文化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同人文化作为媒介融合中文化传播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媒介物理性融合和文化意识层面融合之间的动态关系,富含整体文化传播发展的趋势。全文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整体研究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不足之处,并对青年人在未来的创造潜能做出预期和展望。
【关键词】:同人文化 媒介平台 重构 文化生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31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三、研究综述12-28
- (一) 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综述12-19
- (二) 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19-22
- (三) 何谓“同人”,何谓“同人文化”22-28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28-31
- 第一章 《盗墓笔记》及同人跨媒介平台呈现深描31-49
- 一、《盗墓笔记》的风行与衍生31-37
- (一) 作为“超级IP”的《盗墓笔记》31-34
- (二) 为“萌的对象”的《盗墓笔记》34-37
- 二、《盗墓笔记》同人跨媒介平台呈现深描37-47
- (一) 百度贴吧:原著党与演员粉的“战场”38-40
- (二) 新浪微博:短内容+浅社交的展台40-42
- (三) 腾讯微信:联接作者与线下的私密之地42-44
- (四) 弹幕网站:精良制作搭配团队作战44-46
- (五) 其他46-47
- 三、小结47-49
- 第二章 跨媒介平台上《盗墓笔记》同人的文本重构49-64
- 一、同人文本类型的多元化49-53
- (一) 文本形态的叠加融合49-51
- (二) 文本功能的联合发挥51-53
- 二、同人文本构成的扩大化53-59
- (一) “象征标志”的再生产53-58
- (二) “跨文化”的文本范围58-59
- 三、同人文本情节的颠覆化59-62
- 四、小结62-64
- 第三章 跨媒介平台上《盗墓笔记》同人群体的身份重构64-75
- 一、文化产品消费中的身份重构64-69
- (一) 传播技术催生身份“碎片”65-67
- (二) 消费文化引发认同“升级”67-69
- 二、文化传播对抗中的身份重构69-73
- (一) 对抗的信息解读69-71
- (二) 对立的身份认同71-72
- (三) 萌发的政治基因72-73
- 三、小结73-75
- 第四章 《盗墓笔记》同人所属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重构75-84
- 一、传播技术的重构75-78
- (一) 现实到虚拟的穿越75-76
- (二) 文化的价值被掌控76-78
- 二、传播思维的重构78-81
- (一) 认知顺序的重新洗牌78-80
- (二) 分众时代的服务思维80-81
- 三、传播环境的重构81-83
- (一) “主流”,还是“非主流”?81-82
- (二) 演变中的青年亚文化图景82-83
- 四、小结83-84
- 结语84-87
- 一、研究结论84-86
- 二、不足之处86-87
- 参考文献87-91
- 附录Ⅰ91-98
- 附录Ⅱ98-107
- 附录Ⅲ107-108
- 附录Ⅳ108-109
- 致谢109-11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力丹;;以互联网思维看互联网和关于互联网的研究[J];新闻界;2015年20期
2 高越月;;从架空历史小说看现代青年的心态[J];理论与当代;2015年10期
3 杨学军;李雨晨;;论网络科技对我国当代同人文化的构建与规制[J];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4 邓欣欣;;网络视野下青少年亚文化的解构与重构[J];青年探索;2015年04期
5 李雨晨;杨学军;;解构中国当代同人文化——以网络科技对文化的影响为视角[J];新闻爱好者;2015年06期
6 陈龙;;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对抗性话语再生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11期
7 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4期
8 陆彦明;;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J];新闻界;2014年05期
9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年06期
10 张翼;董小玉;;论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J];新闻界;2013年2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红;互联网思维及其视域下的传统媒体转型[D];安徽大学;2015年
2 赵媛;耽美同人群体的性别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刘雪平;文本重构与性别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潘一帆;娱乐的力量[D];上海大学;2014年
5 孙艳君;媒体使用变迁中的中国网络同人抵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陆静怡;粉丝文化中的同人文现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7 刘云飞;媒介平台的类型与需求响应[D];暨南大学;2013年
8 尤静芳;动画同人创作的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亚文化视野下的《盗墓笔记》同人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