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混合现代性:媒介化社会的传播图景

发布时间:2021-04-06 00:06
  本研究聚焦“现代性”的概念。研究者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各学科都可以在自身的视野中加以审视,从而使得对现代性的理解和把握得以深化、全面。传播研究在相当长时间里尚未理论化地考察现代性与传媒之间的关系,而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这一领域能否得以厘清就显得越发重要。尽管有着诸多批评,现代性问题依然是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现实,并且由于中国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发展特殊性,使得“现代性”在中国更加呈现出复杂和丰富的面貌。据此,研究者提出“混合现代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顺承汤普森的传统,特别将传媒作为现代性的动力和制度性维度纳入考量,力图从个体、社区、国家这三个互相区别而又内在一体的层次上去描摹媒介化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图景,即将“现代性”界定为既是一种社会生活组织模式,又是个体化、群体生活乃至国家软实力传播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则是力图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语境下,现代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特质之体现,并将现代性的历时性维度和空间性维度糅合在一起,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剖析具体个案,以期探询当下中国的传媒现代性理路。混合现代性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更是一个规范性概念。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论
    1.1 作为问题与语境的现代性
        1.1.1 现代性已经千疮百孔了吗?
        1.1.2 现代性问题的中国境遇
        1.1.3 混合现代性
    1.2 歧义与纷争:两个概念的历史
        1.2.1 现代性
        1.2.2 媒介化社会
    1.3 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框架
2 混合现代性与媒介化社会
    2.1 混合现代性的理论构架
        2.1.1 现代性的理论谱系与生成路径
        2.1.2 混合现代性的中国描述
    2.2 媒介化社会的层级构建
        2.2.1 媒介化社会的形成逻辑
        2.2.2 媒介化社会的层级构建
3 个体体验:纵横交错的传媒近用感悟
    3.1 理论与现实视野中的中国受众
        3.1.1 从宣传对象到意义生产和媒介使用者
        3.1.2 参差不齐的受众分布
    3.2 媒介资源:个体的认知与占用
        3.2.1 它闯入了“我”的生活
        3.2.2 “接活”——联结内外
    3.3 媒介内容:千差万别的感知与移置
        3.3.1 给“宅”或“迷”一个理由
        3.3.2 在变与不变之间
    3.4 混合现代性中的个体化
        3.4.1 混合现代性与个体化
        3.4.2 “造梦空间”:媒介为日常生活定向
4 社区图景:现代性的追求与媒介资源利用
    4.1 传媒与社区
        4.1.1 社区概念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4.1.2 中国乡村社区的衰落与重建
        4.1.3 传媒何为?
    4.2 个案分析: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认同再造与媒介实践
        4.2.1 缘起
        4.2.2 断裂的历史
        4.2.3 接续的努力:从星星之火开始?
        4.2.4 交流与媒介实践:内外兼修与新旧杂糅
        4.2.5 小结
    4.3 为社区定向——一个乡村社区的互联网实践
        4.3.1 互联网与乡村社区的现代性问题
        4.3.2 边缘重生的可能与现实
        4.3.3 力量与路径: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
        4.3.4 小结
5 趋向中心:国家传播战略的路径与样态
    5.1 现代性进程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之争
        5.1.1 国际传播秩序的初步奠定
        5.1.2 国际传播秩序的新旧之争
    5.2 中国国家形象:从“他塑”到“自塑”
        5.2.1 国家形象与“他塑”的中国
        5.2.2 “自塑”中国国家形象的努力
    5.3 隐藏的逻辑:作为方法的华语电影
        5.3.1 华语电影发展中的外国力量
        5.3.2 华语电影的依附与突破
        5.3.3 作为方法的华语电影
6 无边的想象与现实隐忧
    6.1 想象无边:人与制度
        6.1.1 媒介想象与个体的人
        6.1.2 制度空间的想象
    6.2 媒介入侵与现代性的隐忧
        6.2.1 媒介入侵日常生活
        6.2.2 现代性的深层隐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碎片与焦虑:“钓鱼岛事件”中微博话语对“中国”的理解与表达[J]. 陈艳.  新闻界. 2013(06)
[2]“媒介即按摩”及其在网络时代的价值[J]. 李昕揆.  青年记者. 2012(36)
[3]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J]. 曾繁旭,黄广生.  开放时代. 2012(04)
[4]新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J]. 郑恩,龚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5]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J]. 汤天甜.  南京社会科学. 2011(03)
[6]媒介能使我们感到更幸福吗——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 韦路.  当代传播. 2010(04)
[7]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基于物化理论[J]. 张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6)
[8]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 丁未.  国际新闻界. 2009(10)
[9]黑白世界:一个城中村的互联网实践——社会资源分配与草根社会的传播生态[J]. 丁未.  开放时代. 2009(03)
[10]新媒体时代电子人与赛博主体性的建构[J]. 黄鸣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本文编号:3120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20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f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