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传播中污名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2 09:22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的格局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收集和发布新闻更为高效的新媒体上位,传统媒介在这场“不变则亡”的时代浪潮中不破不立,进行了媒介融合,形成了如今更具时效性和协作性的当代新闻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包围着,每天都要接收各种信息,而新闻是对社会最新运动状态的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时效性是新闻一重要特性。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了抢占先机,拔得头筹,吸引眼球,以“贴标签”的方式制造噱头,引起受众情感共鸣,将报道对象进行污名化,使被污名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从而形成刻板印象。如对河南人的污名化,造成河南人大都素质不高,爱偷鸡摸狗的刻板印象;对东北人的污名化,造成东北人大都脾气火爆,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的刻板印象;对女司机的污名化,造成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的刻板印象等等。逐渐地,污名化几乎已经渗透到人们所能想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疾病,身份,性别,行业,种族,地域的污名,且大有泛化趋势,逐渐形成泛污名化。呈现出从特殊污名到一般污名;从单向污名到交错污名;从外显污名到内隐污...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精神疾病污名化想象一览图表
滋病 向妻子透露却酿悲剧艾滋病患者的字眼。2. 过度强调艾滋病的性行为传播。3. 以生活艰难受排挤、嫖娼等负面角度去报道。不好,私生活混 乱 , 不 自爱。2. 理 应 被 隔 离疏远。男子一年前嫖娼时"中彩"患艾滋病 一年内疯狂嫖娼传播性病男子因携带艾滋病毒被拒录:领导说我道德不行3.1.2 身份污名化的体现对身份污名的表现是对被污名者的身份进行污名,针对具有明显特点的身份进行污名,比如对“农民工”的污名,对“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等“二代们”的污名,他们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高识别度的身份。具体体现见图 3.2,表 3.2.
3.1.4 行业污名化的体现对行业的污名主要体现在部分负面形象较多的行业上,比如城管,公务员,出租车司机,专家,教授等。近年来随着部分行业的部分从业人员负面形象频出,导致公众对某一行业的不满情绪逐渐累积,目前已经发展为个体取代整体的污名化现象。具体体现见图 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舆论反转事件中的污名化反转现象与网民群体身份认同危机[J]. 王超群.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2]论新闻报道的“片面性”——从“扶老人”事件的污名化现象谈起[J]. 明珊. 新闻世界. 2015(08)
[3]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J]. 郭金华. 学海. 2015(02)
[4]风险社会视阈下专家污名化的成因及其影响[J]. 范晨虹. 当代传播. 2014(05)
[5]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J]. 王璐瑶. 新闻世界. 2014(06)
[6]污名化网络传播与政府部门的舆情对策[J]. 李定青. 领导科学. 2013(22)
[7]泛污名化:风险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征[J]. 张昱,杨彩云. 河北学刊. 2013(02)
[8]污名化:新闻报道对网游青少年的形象建构[J]. 燕道成,黄果. 国际新闻界. 2013(01)
[9]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J]. 董小玉,胡杨. 当代传播. 2011(03)
[10]污名化:对突发事件后果的一种深度解析[J]. 张乐,童星.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6)
硕士论文
[1]网络传播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D]. 黄睿.吉林大学 2015
[2]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D]. 夏丹丹.河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3305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精神疾病污名化想象一览图表
滋病 向妻子透露却酿悲剧艾滋病患者的字眼。2. 过度强调艾滋病的性行为传播。3. 以生活艰难受排挤、嫖娼等负面角度去报道。不好,私生活混 乱 , 不 自爱。2. 理 应 被 隔 离疏远。男子一年前嫖娼时"中彩"患艾滋病 一年内疯狂嫖娼传播性病男子因携带艾滋病毒被拒录:领导说我道德不行3.1.2 身份污名化的体现对身份污名的表现是对被污名者的身份进行污名,针对具有明显特点的身份进行污名,比如对“农民工”的污名,对“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等“二代们”的污名,他们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高识别度的身份。具体体现见图 3.2,表 3.2.
3.1.4 行业污名化的体现对行业的污名主要体现在部分负面形象较多的行业上,比如城管,公务员,出租车司机,专家,教授等。近年来随着部分行业的部分从业人员负面形象频出,导致公众对某一行业的不满情绪逐渐累积,目前已经发展为个体取代整体的污名化现象。具体体现见图 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舆论反转事件中的污名化反转现象与网民群体身份认同危机[J]. 王超群.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2]论新闻报道的“片面性”——从“扶老人”事件的污名化现象谈起[J]. 明珊. 新闻世界. 2015(08)
[3]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J]. 郭金华. 学海. 2015(02)
[4]风险社会视阈下专家污名化的成因及其影响[J]. 范晨虹. 当代传播. 2014(05)
[5]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J]. 王璐瑶. 新闻世界. 2014(06)
[6]污名化网络传播与政府部门的舆情对策[J]. 李定青. 领导科学. 2013(22)
[7]泛污名化:风险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征[J]. 张昱,杨彩云. 河北学刊. 2013(02)
[8]污名化:新闻报道对网游青少年的形象建构[J]. 燕道成,黄果. 国际新闻界. 2013(01)
[9]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J]. 董小玉,胡杨. 当代传播. 2011(03)
[10]污名化:对突发事件后果的一种深度解析[J]. 张乐,童星.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6)
硕士论文
[1]网络传播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D]. 黄睿.吉林大学 2015
[2]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D]. 夏丹丹.河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33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3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