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政治:中国摇滚乐“黄金时代”神话的集体记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2 04:44
中国摇滚乐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掀起一场社会热潮,在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充当了“时代的代言人”,在一代摇滚音乐人和乐迷心中,那一段时期也是中国摇滚乐的“黄金时代”。此后,在中国摇滚乐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样的“热点时刻”,“纪念中国摇滚乐”也就成为最重要的话语资源与行动主题。在记忆场中,摇滚乐群体、乐迷以及媒体是主要的行动主体,通过分析这三者的纪念话语,我们试图勾勒中国摇滚乐“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及变迁。摇滚乐黄金时代指向是的20世纪末-90年代初,不同主体围绕着崔健和魔岩三杰(窦唯、何勇、张楚)为标志性人物,以及1994年香港红磡演出展开关于摇滚乐黄金时代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摇滚乐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1)围绕中心事件和关键人物展开;(2)由个体、群体、媒体三者共同推动形成。不同主体基于各自的社会位置也对摇滚乐黄金时代神话进行着不同的意义形构。首先,传统媒体将摇滚乐黄金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不在于凸显黄金时代神话的历史意义,而是作为将其作为历史背景,以对比摇滚乐在当下的实践。其次,摇滚音乐人群体则通过“讲述艰难经历”、“重新评价历史事件”、“以理想主义...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现实层面
1.3 文献综述
1.3.1 集体记忆及其建构机制
1.3.2 中国摇滚乐实践及其变迁
1.3.3 有关中国摇滚乐的言说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分析框架
1.5.2 经验材料收集与分析路径
第二章 “黄金时代”神话:有关中国摇滚乐的集体记忆
2.1 80年代末——崔健及《一无所有》
2.2 90年初——魔岩三杰与香港红磡演出
第三章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建构的主体分析
3.1 媒体
3.2 摇滚音乐人
3.3 乐迷
第四章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意义形构
4.1 媒体:黄金时代神话作为一种“历史背景”
4.2 摇滚音乐人:黄金时代神话作为文化权威的再树立
4.2.1 身份危机的现状
4.2.2 讲述艰难经历
4.2.3 赋予历史事件高度评价
4.2.4 以理想主义话语批判当下
4.3 乐迷:黄金时代神话作为一种“抗争”
4.3.1 缅怀青春:“我们和我们形同陌路”
4.3.2 反思现实:“摇滚乐是生命的抗争”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摇滚乐集体记忆形成机制的变迁
5.1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
5.2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变迁
5.2.1 音乐环境、文化环境变迁对摇滚乐集体记忆的影响
5.2.2 媒体环境变迁对摇滚乐集体记忆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相关史料及其分析[J]. 王韡. 当代音乐. 2018(12)
[2]逻辑转向与权力共生: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J]. 陈旭光.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03)
[3]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J]. 吴世文,杨国斌. 国际新闻界. 2018(04)
[4]媒体记忆中的边界区分,职业怀旧与文化权威——以央视原台长杨伟光逝世的纪念话语为例[J]. 陈楚洁. 国际新闻界. 2015(12)
[5]声音政治:八十年代流行乐坛的邓丽君、崔健及费翔[J]. 郭剑敏. 文艺争鸣. 2015(10)
[6]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媒体记忆领域的边界与批判性议题[J]. 李红涛,黄顺铭. 新闻记者. 2015(07)
[7]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J]. 黄顺铭,李红涛.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01)
[8]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 周海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9)
[9]社会价值观重构中的媒介影响刍议[J]. 涂光晋,陈曦.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7)
[10]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胡百精.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硕士论文
[1]《中国青年报》对摇滚的媒介呈现研究(2000-2017)[D]. 李欣.暨南大学 2018
[2]从精神独立到话语协商—中国内地摇滚音乐三十年[D]. 陈欣妍.暨南大学 2017
[3]被净化的摇滚乐—中国摇滚乐亚文化风格的收编研究[D]. 司昌键.广州大学 2016
[4]《南方周末》中国摇滚报道的研究[D]. 赵唯伊.苏州大学 2016
[5]抵抗与收编—武汉摇滚乐队SMZB(生命之饼)个案研究[D]. 赵芳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从抵抗到融合—新媒介情境下的中国摇滚传播研究[D]. 孙希洋.苏州大学 2014
[7]中国摇滚乐三十年流变的审美研究[D]. 吴琼.暨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2756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现实层面
1.3 文献综述
1.3.1 集体记忆及其建构机制
1.3.2 中国摇滚乐实践及其变迁
1.3.3 有关中国摇滚乐的言说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分析框架
1.5.2 经验材料收集与分析路径
第二章 “黄金时代”神话:有关中国摇滚乐的集体记忆
2.1 80年代末——崔健及《一无所有》
2.2 90年初——魔岩三杰与香港红磡演出
第三章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建构的主体分析
3.1 媒体
3.2 摇滚音乐人
3.3 乐迷
第四章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意义形构
4.1 媒体:黄金时代神话作为一种“历史背景”
4.2 摇滚音乐人:黄金时代神话作为文化权威的再树立
4.2.1 身份危机的现状
4.2.2 讲述艰难经历
4.2.3 赋予历史事件高度评价
4.2.4 以理想主义话语批判当下
4.3 乐迷:黄金时代神话作为一种“抗争”
4.3.1 缅怀青春:“我们和我们形同陌路”
4.3.2 反思现实:“摇滚乐是生命的抗争”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摇滚乐集体记忆形成机制的变迁
5.1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
5.2 “黄金时代”神话集体记忆的变迁
5.2.1 音乐环境、文化环境变迁对摇滚乐集体记忆的影响
5.2.2 媒体环境变迁对摇滚乐集体记忆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相关史料及其分析[J]. 王韡. 当代音乐. 2018(12)
[2]逻辑转向与权力共生: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J]. 陈旭光.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03)
[3]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J]. 吴世文,杨国斌. 国际新闻界. 2018(04)
[4]媒体记忆中的边界区分,职业怀旧与文化权威——以央视原台长杨伟光逝世的纪念话语为例[J]. 陈楚洁. 国际新闻界. 2015(12)
[5]声音政治:八十年代流行乐坛的邓丽君、崔健及费翔[J]. 郭剑敏. 文艺争鸣. 2015(10)
[6]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媒体记忆领域的边界与批判性议题[J]. 李红涛,黄顺铭. 新闻记者. 2015(07)
[7]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J]. 黄顺铭,李红涛.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01)
[8]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 周海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9)
[9]社会价值观重构中的媒介影响刍议[J]. 涂光晋,陈曦.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7)
[10]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胡百精.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硕士论文
[1]《中国青年报》对摇滚的媒介呈现研究(2000-2017)[D]. 李欣.暨南大学 2018
[2]从精神独立到话语协商—中国内地摇滚音乐三十年[D]. 陈欣妍.暨南大学 2017
[3]被净化的摇滚乐—中国摇滚乐亚文化风格的收编研究[D]. 司昌键.广州大学 2016
[4]《南方周末》中国摇滚报道的研究[D]. 赵唯伊.苏州大学 2016
[5]抵抗与收编—武汉摇滚乐队SMZB(生命之饼)个案研究[D]. 赵芳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从抵抗到融合—新媒介情境下的中国摇滚传播研究[D]. 孙希洋.苏州大学 2014
[7]中国摇滚乐三十年流变的审美研究[D]. 吴琼.暨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2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8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