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1 05:05
受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等冲击,传统媒体改革进入深水区,传统媒体单纯靠以往传递信息的报道方式难能再续,需要更多感人的语境和好的叙事文本重新打动读者。在此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悄然兴起。在非虚构新闻写作实践过程中,不少质量上乘的非虚构作品广受欢迎。立足真实的非虚构写作成了媒体维护自身权威性承担社会责任和重新挖掘新闻报道方式的探索,但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非a”式的定义,导致新闻学界对其存有疑虑,因为学界对此定义的不明晰,导致新闻业界在“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中仍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从“非虚构写作”的两个面向出发,探讨“非虚构写作”的历时性发展,从中国新闻界的发展历程中,梳理“非虚构写作”兴起的结构性因素,并选取当下优秀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非虚构作品进行重点研究,试图归纳中国当下非虚构写作文本的操作方法,最后,笔者对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实践意义。非虚构新闻写作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写作方式,其产生发展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本文希望能够从传媒生态、社会变迁,记者职业意识等多个角度下,从个体、组织与社会的不同层面,来看传媒生态变迁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并试图从中厘清新闻生产、职业意识...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2.非虚构写作的两个面向
2.1 非虚构的文学面向:非虚构写作与报告文学
2.2 非虚构的新闻面向:新新闻主义与特稿
3.非虚构写作理念在中国的历时性发展
3.1 报告文学: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交叉
3.2 深度报道:对新闻的 5 个 W 和一个 H 的进一步拓展
3.3 新闻特稿:新闻模式向故事模式的转变
3.4 非虚构写作:面向真实的文学
4.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兴起
4.1 传媒生态的变化
4.2 读者新闻需求的改变
4.3 记者群体的角色转变
5.非虚构新闻写作中国化媒介实践文本分析
5.1 描写的超越
5.2 叙事的超越
5.3 对记者身份的超越
6.非虚构新闻写作实践中的问题探讨
6.1 主观性是否会导致新闻写作的失真
6.2 爆款逻辑是否会阻碍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发展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逻辑下的新闻写作——以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为例[J]. 郭环.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6)
[2]新闻与文学的交响与变奏:基于对“非虚构写作”的历时性考察[J]. 刘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8)
[3]在“自由”与“尺度”之间:特稿的实践之维——基于对李海鹏系列作品的考察[J]. 刘勇,邹君然. 新闻大学. 2017(04)
[4]新新闻主义文学化写作方式对人物特稿的影响[J]. 袁洁. 视听. 2017(07)
[5]如何判断新闻特稿的价值[J]. 毛永温. 新闻传播. 2017(12)
[6]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 范以锦,匡骏. 新闻大学. 2017(03)
[7]《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J]. 张立波. 传播力研究. 2017(06)
[8]新新闻主义的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 姚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9)
[9]非虚构类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J]. 王嘉婧,胡钰. 新闻与写作. 2017(05)
[10]作为竞争的虚构与非虚构[J]. 黄德海. 东吴学术. 2017(02)
博士论文
[1]“非虚构”写作论[D]. 刘浏.苏州大学 2015
[2]杜鲁门·卡波特小说创作研究[D]. 杜芳.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D]. 毛家武.中国传媒大学 2009
[4]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研究[D]. 黎明洁.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新闻特稿叙事艺术研究[D]. 李晓辰.西华师范大学 2017
[2]变动新闻业中的“非虚构写作”[D]. 张笑晨.武汉大学 2017
[3]《时尚先生》特稿的叙事话语研究[D]. 肖山.暨南大学 2016
[4]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的叙事视点研究[D]. 文丽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6
[5]新新闻主义视野下《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研究[D]. 王晰晰.福建师范大学 2015
[6]《南方周末》“中国式特稿”的特色研究[D]. 刘任之.河北大学 2014
[7]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D]. 徐慕旗.东北师范大学 2014
[8]《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D]. 高倩丽.山西大学 2013
[9]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研究[D]. 刘志向.闽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99105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2.非虚构写作的两个面向
2.1 非虚构的文学面向:非虚构写作与报告文学
2.2 非虚构的新闻面向:新新闻主义与特稿
3.非虚构写作理念在中国的历时性发展
3.1 报告文学: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交叉
3.2 深度报道:对新闻的 5 个 W 和一个 H 的进一步拓展
3.3 新闻特稿:新闻模式向故事模式的转变
3.4 非虚构写作:面向真实的文学
4.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兴起
4.1 传媒生态的变化
4.2 读者新闻需求的改变
4.3 记者群体的角色转变
5.非虚构新闻写作中国化媒介实践文本分析
5.1 描写的超越
5.2 叙事的超越
5.3 对记者身份的超越
6.非虚构新闻写作实践中的问题探讨
6.1 主观性是否会导致新闻写作的失真
6.2 爆款逻辑是否会阻碍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发展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逻辑下的新闻写作——以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为例[J]. 郭环.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6)
[2]新闻与文学的交响与变奏:基于对“非虚构写作”的历时性考察[J]. 刘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8)
[3]在“自由”与“尺度”之间:特稿的实践之维——基于对李海鹏系列作品的考察[J]. 刘勇,邹君然. 新闻大学. 2017(04)
[4]新新闻主义文学化写作方式对人物特稿的影响[J]. 袁洁. 视听. 2017(07)
[5]如何判断新闻特稿的价值[J]. 毛永温. 新闻传播. 2017(12)
[6]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 范以锦,匡骏. 新闻大学. 2017(03)
[7]《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J]. 张立波. 传播力研究. 2017(06)
[8]新新闻主义的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 姚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9)
[9]非虚构类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J]. 王嘉婧,胡钰. 新闻与写作. 2017(05)
[10]作为竞争的虚构与非虚构[J]. 黄德海. 东吴学术. 2017(02)
博士论文
[1]“非虚构”写作论[D]. 刘浏.苏州大学 2015
[2]杜鲁门·卡波特小说创作研究[D]. 杜芳.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D]. 毛家武.中国传媒大学 2009
[4]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研究[D]. 黎明洁.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新闻特稿叙事艺术研究[D]. 李晓辰.西华师范大学 2017
[2]变动新闻业中的“非虚构写作”[D]. 张笑晨.武汉大学 2017
[3]《时尚先生》特稿的叙事话语研究[D]. 肖山.暨南大学 2016
[4]新《人物》杂志人物类特稿的叙事视点研究[D]. 文丽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6
[5]新新闻主义视野下《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研究[D]. 王晰晰.福建师范大学 2015
[6]《南方周末》“中国式特稿”的特色研究[D]. 刘任之.河北大学 2014
[7]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D]. 徐慕旗.东北师范大学 2014
[8]《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D]. 高倩丽.山西大学 2013
[9]新闻特稿的文学叙事研究[D]. 刘志向.闽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99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9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