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研究 ——以微博和微信作为研究对象
发布时间:2021-05-23 01:48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交媒体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深,以至于出现了“低头族”和“手机控”等新名词。人际交往的发展也随着社交媒体的到来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人际关系也不仅仅存在现实生活中,社交媒体上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戈夫曼最早提出了拟剧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是担任不同角色的自我呈现,并把人际交往的场景划分成了“前台”和“后台”。此后,自我呈现成为学者们的一个研究热点。近两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研究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现象。本研究从戈夫曼的拟剧论出发,研究不同社交平台的媒介属性是否会影响人们的自我呈现。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测量媒介属性的四个变量,分别为媒介的社交属性、资讯属性、公开属性和好友关系强弱属性。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以积极自我呈现策略和真实自我呈现策略作为自我呈现的测量标准。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编辑制作,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6份,通过SPSS21.0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关系分析和...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交媒体的发展
1.1.2 人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的概念辨析
2.2 自我呈现理论的渊源
2.3 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研究
2.5 微博和微信上的自我呈现研究
第3章 问卷设计与信效度检验
3.1 问卷设计
3.1.1 变量定义与量表选择
3.1.2 问卷结构
3.2 预调研
3.2.1 预调研样本信息统计
3.2.2 预调研信度检验
3.2.3 预调研效度检验
3.3 正式调研
3.3.1 正式调研样本信息统计
3.3.2 正式调研信度检验
3.3.3 正式调研效度检验
第4章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结果分析
4.1 微博与微信上自我呈现的描述性分析
4.2 微博与微信各变量与自我呈现的相关关系分析
4.3 微博与微信各变量与自我呈现的回归分析
4.3.1 微博各变量对微博积极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4.3.2 微博各变量对微博真实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4.3.3 微信各变量对微信积极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4.3.4 微信各变量对微信真实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微博上的自我呈现更真实而微信上的自我呈现更积极
5.2 社交媒体的社交属性会正向影响真实自我呈现
5.3 社交媒体的资讯属性与自我呈现的关系
5.4 社交媒体的公开属性会正向影响真实自我呈现
5.5 社交媒体的好友关系强弱属性会正向影响积极自我呈现
第6章 局限与展望
6.1 关于不同媒介的自我呈现影响研究
6.2 关于本研究中变量测量的问题
6.3 关于同类研究中的变量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微博和微信上的自我呈现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地域的“存在”与“消失”——从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出发[J]. 麻小影. 新媒体研究. 2018(14)
[2]微博与微信信息茧房现象差异探究[J]. 孙杰. 青年记者. 2018(21)
[3]隐私计算与社会资本对移动社交用户自我披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微信与微博的比较分析[J]. 李琪,王璐瑶,乔志林. 情报杂志. 2018(05)
[4]网络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以微博和微信为例[J]. 范艺馨.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7)
[5]媒介、场景与社会行为——微信视域下媒介情境理论再认识[J]. 尹璐. 西部广播电视. 2017(24)
[6]学生群体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研究——基于文献考察[J]. 张学波,马相彬. 新媒体研究. 2017(01)
[7]大学生群体在微信和微博上自我呈现的差异研究[J]. 孙行. 新闻研究导刊. 2016(22)
[8]拟剧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研究[J]. 周源源. 思想理论教育. 2016(09)
[9]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和策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 辛文娟,赖涵,陈晓丽. 情报杂志. 2016(03)
[10]缺场交往中青年的形象自我管理[J]. 卢春天,张志坚,张琦琪.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3)
硕士论文
[1]中年群体虚拟社交中的自我呈现与关系互动[D]. 冯壮.西北大学 2017
[2]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理论文化研究[D]. 李燕明.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微信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对人格判断的影响[D]. 田人睿.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D]. 罗威.天津师范大学 2016
[5]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D]. 方杏.南京师范大学 2016
[6]大学生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研究[D]. 白雯予.东北财经大学 2016
[7]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D]. 周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5
[8]女大学生在新浪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研究[D]. 杨雅惠.电子科技大学 2014
[9]微博用户的自我呈现和影响力分析[D]. 陈燕慧.暨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02052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交媒体的发展
1.1.2 人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的概念辨析
2.2 自我呈现理论的渊源
2.3 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研究
2.5 微博和微信上的自我呈现研究
第3章 问卷设计与信效度检验
3.1 问卷设计
3.1.1 变量定义与量表选择
3.1.2 问卷结构
3.2 预调研
3.2.1 预调研样本信息统计
3.2.2 预调研信度检验
3.2.3 预调研效度检验
3.3 正式调研
3.3.1 正式调研样本信息统计
3.3.2 正式调研信度检验
3.3.3 正式调研效度检验
第4章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结果分析
4.1 微博与微信上自我呈现的描述性分析
4.2 微博与微信各变量与自我呈现的相关关系分析
4.3 微博与微信各变量与自我呈现的回归分析
4.3.1 微博各变量对微博积极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4.3.2 微博各变量对微博真实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4.3.3 微信各变量对微信积极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4.3.4 微信各变量对微信真实自我呈现的影响检验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微博上的自我呈现更真实而微信上的自我呈现更积极
5.2 社交媒体的社交属性会正向影响真实自我呈现
5.3 社交媒体的资讯属性与自我呈现的关系
5.4 社交媒体的公开属性会正向影响真实自我呈现
5.5 社交媒体的好友关系强弱属性会正向影响积极自我呈现
第6章 局限与展望
6.1 关于不同媒介的自我呈现影响研究
6.2 关于本研究中变量测量的问题
6.3 关于同类研究中的变量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微博和微信上的自我呈现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地域的“存在”与“消失”——从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出发[J]. 麻小影. 新媒体研究. 2018(14)
[2]微博与微信信息茧房现象差异探究[J]. 孙杰. 青年记者. 2018(21)
[3]隐私计算与社会资本对移动社交用户自我披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微信与微博的比较分析[J]. 李琪,王璐瑶,乔志林. 情报杂志. 2018(05)
[4]网络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以微博和微信为例[J]. 范艺馨.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7)
[5]媒介、场景与社会行为——微信视域下媒介情境理论再认识[J]. 尹璐. 西部广播电视. 2017(24)
[6]学生群体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研究——基于文献考察[J]. 张学波,马相彬. 新媒体研究. 2017(01)
[7]大学生群体在微信和微博上自我呈现的差异研究[J]. 孙行. 新闻研究导刊. 2016(22)
[8]拟剧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研究[J]. 周源源. 思想理论教育. 2016(09)
[9]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和策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 辛文娟,赖涵,陈晓丽. 情报杂志. 2016(03)
[10]缺场交往中青年的形象自我管理[J]. 卢春天,张志坚,张琦琪. 中国青年研究. 2016(03)
硕士论文
[1]中年群体虚拟社交中的自我呈现与关系互动[D]. 冯壮.西北大学 2017
[2]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理论文化研究[D]. 李燕明.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微信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对人格判断的影响[D]. 田人睿.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D]. 罗威.天津师范大学 2016
[5]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D]. 方杏.南京师范大学 2016
[6]大学生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研究[D]. 白雯予.东北财经大学 2016
[7]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D]. 周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5
[8]女大学生在新浪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研究[D]. 杨雅惠.电子科技大学 2014
[9]微博用户的自我呈现和影响力分析[D]. 陈燕慧.暨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02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0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