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归因—《人民日报》对青少年犯罪的报道研究(1949-2018)
发布时间:2021-05-25 18:36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鉴于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瞭望塔”,应肩负着社会预警的责任。因此,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媒介呈现以及其演化特征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人民日报》(1949—2018)的青少年犯罪报道为研究对象,将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框架理论及归因理论为工具,进行不同年代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框架分析以及报道话语的归因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归因框架来建构青少年犯罪报道。1950年代的报道呈现阶级斗争主导下的犯罪行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报道呈现“十年动乱”笼罩下的犯罪行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报道呈现教育缺失背景下的犯罪行为;新世纪的报道呈现“电子毒品”蚕食下的犯罪行为。由于归因维度不同,《人民日报》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类。外部归因包含政治因素、家庭背景因素以及媒体发展因素,内部归因以个体因素为主。归因特征突出“时代性”和“政治性”,舆论引导功能明显。同时存在着话语单一、报道刻板、过度披露犯罪细节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三点优化对策:一是保证消息来源...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青少年犯罪报道研究综述
(二) 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创新点
四、理论背景
(一) 框架理论
(二) 归因理论
第一章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框架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数据采集
一、样本来源选择
二、样本时段及关键词设定
三、类目设计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报道形式层面分析
一、报道数量:呈增长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道突出
二、新闻体裁:消息为主通讯为辅
三、报道篇幅:千字以上报道居多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报道内容层面分析
一、报道主题:从单一到多元
二、消息来源:来源逐渐增多以官方来源为主
三、报道倾向:以客观报道为主积极倾向报道逐渐增多
第二章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1950年代:阶级斗争主导下的犯罪行为
一、政治锐化:资本主义思想侵蚀青少年
二、旧社会残渣: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
第二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动乱”笼罩下的犯罪行为
一、政治迫害:政治犯刻意唆使
二、煽动情绪:反叛心理日益激化
第三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缺失背景下的犯罪行为
一、法盲:社会普法教育缺失
二、缺爱:家庭“爱的教育”缺失
第四节 新世纪:“电子毒品”蚕食下的犯罪行为
一、好奇心强:网络空间频繁越轨
二、孤僻偏激:现实社会暴力残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总结及优化对策
第一节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特征
一、“时代性”、“政治性”突出
二、舆论引导功能明显
第二节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单一:以政治话语主导青少年话语遭“剥削”
二、报道刻板:刻板印象下模式化报道痕迹重
三、披露细节:呈现犯罪细节易诱导犯罪
第三节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优化对策
一、保证消息来源的多元化
二、报道添加人文主义关怀
三、适度报道犯罪行为细节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文献类
三、学位论文
四、报纸类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话语分析方法综述:开辟LIS研究新视野[J]. 杨絮.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8(03)
[2]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探讨[J]. 刘敏. 现代交际. 2018(05)
[3]新闻媒体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炒作调查[J]. 马飞. 采写编. 2015(06)
[4]《中国青年报》关于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框架分析[J]. 寇娇. 传播与版权. 2015(06)
[5]紧张理论视觉下的青少年犯罪原因实证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J]. 张金武,刘念.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4(03)
[6]青少年犯罪现状与对策分析[J]. 吕品. 东方企业文化. 2013(20)
[7]犯罪新闻报道的双向效果与少年犯罪[J]. 宋远升,高玉冰. 犯罪研究. 2013(03)
[8]在党性原则和市场导向之间——对《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框架分析[J]. 王勇,曾华香.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9]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J]. 吴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10]试论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问题[J]. 李平. 管理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度报道[D]. 王伟珂.山东大学 2013
[2]未成年人犯罪报道叙事学研究[D]. 周舟.湖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0581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青少年犯罪报道研究综述
(二) 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创新点
四、理论背景
(一) 框架理论
(二) 归因理论
第一章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框架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数据采集
一、样本来源选择
二、样本时段及关键词设定
三、类目设计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报道形式层面分析
一、报道数量:呈增长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道突出
二、新闻体裁:消息为主通讯为辅
三、报道篇幅:千字以上报道居多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报道内容层面分析
一、报道主题:从单一到多元
二、消息来源:来源逐渐增多以官方来源为主
三、报道倾向:以客观报道为主积极倾向报道逐渐增多
第二章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1950年代:阶级斗争主导下的犯罪行为
一、政治锐化:资本主义思想侵蚀青少年
二、旧社会残渣: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
第二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动乱”笼罩下的犯罪行为
一、政治迫害:政治犯刻意唆使
二、煽动情绪:反叛心理日益激化
第三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缺失背景下的犯罪行为
一、法盲:社会普法教育缺失
二、缺爱:家庭“爱的教育”缺失
第四节 新世纪:“电子毒品”蚕食下的犯罪行为
一、好奇心强:网络空间频繁越轨
二、孤僻偏激:现实社会暴力残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总结及优化对策
第一节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特征
一、“时代性”、“政治性”突出
二、舆论引导功能明显
第二节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单一:以政治话语主导青少年话语遭“剥削”
二、报道刻板:刻板印象下模式化报道痕迹重
三、披露细节:呈现犯罪细节易诱导犯罪
第三节 《人民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优化对策
一、保证消息来源的多元化
二、报道添加人文主义关怀
三、适度报道犯罪行为细节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文献类
三、学位论文
四、报纸类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话语分析方法综述:开辟LIS研究新视野[J]. 杨絮.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8(03)
[2]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探讨[J]. 刘敏. 现代交际. 2018(05)
[3]新闻媒体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炒作调查[J]. 马飞. 采写编. 2015(06)
[4]《中国青年报》关于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框架分析[J]. 寇娇. 传播与版权. 2015(06)
[5]紧张理论视觉下的青少年犯罪原因实证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J]. 张金武,刘念.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4(03)
[6]青少年犯罪现状与对策分析[J]. 吕品. 东方企业文化. 2013(20)
[7]犯罪新闻报道的双向效果与少年犯罪[J]. 宋远升,高玉冰. 犯罪研究. 2013(03)
[8]在党性原则和市场导向之间——对《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框架分析[J]. 王勇,曾华香.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9]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J]. 吴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10]试论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问题[J]. 李平. 管理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度报道[D]. 王伟珂.山东大学 2013
[2]未成年人犯罪报道叙事学研究[D]. 周舟.湖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05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05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