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士儒精神传统对我国新闻评论写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2 20:34
本文选题来源于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美新闻评论比较研究”,文章通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士儒精神对我国新闻评论写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新闻评论者在选材、立意、成文等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与古代士人阶层类似的地方。通过对这种相似处进行研究和比较,得出结论,虽然士人阶层不复存在,但士人传统和士儒精神仍然影响着今天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它渗入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文化DNA的一个片段。当士儒精神传统作用于新闻评论写作,势必会对我国新闻评论发展产生影响,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新闻评论范式。本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找出论文写作的依据,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了古代论说文与现代新闻评论的渊源,拟出了演变路径,即从古代论说文发展到近现代的政论文章,再到后来的时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新闻评论从类型和题材都比以往要宽泛。而后对演变的原因进行探究,从文体上来看,论说文和新闻评论都属于议论文,从作者角度,古代士人与当代知识分子有很多趋同因素。但是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变,以及观念的变化使新闻评论和论说文不尽相同。第三章探讨...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依据及可行性
1.4 研究方法
2 士儒精神与新闻评论的渊源
2.1 古代论说文与当代新闻评论的渊源
2.2 我国新闻评论演变原因探析
3 士儒精神传统对新闻评论影响的表现
3.1 士儒精神是“文人论政”出现的土壤
3.2 “文以载道”影响新闻评论立论取向
3.3 宏大叙事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4 士儒精神影响下的新闻评论所受的冲击
4.1 网络以及草根文化的冲击
4.2 市场化的冲击
4.3 全球化冲击
5 士儒精神传统对新闻评论影响的评价
5.1 精神优先,具有历史的进步作用
5.2 困境与曲折,依附于权力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士人传统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走向[J]. 马智峰,王晶.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07)
[2]中国士文化的道路困结与悲剧命运——兼论鲁迅与新儒家之别[J]. 符杰祥. 东岳论丛. 2012(02)
[3]“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J]. 高丙中. 思想战线. 2012(01)
[4]士儒与艺术家[J]. 童强. 艺苑. 2011(06)
[5]我国早期新闻评论发展探析[J]. 陈娜. 新闻知识. 2010(10)
[6]中国新闻评论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研究[J]. 胡沈明. 媒体时代. 2010(09)
[7]儒家理想与中国士人的悲秋情怀[J]. 余德. 黑龙江史志. 2010(15)
[8]士人精神与社会治理方式的演进[J]. 徐永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0(04)
[9]“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J]. 许纪霖. 近代史研究. 2010(03)
[10]“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J]. 袁新洁. 社会科学家. 2010(01)
博士论文
[1]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 周利荣.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 李同乐.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中国近现代报人的“文人论政”研究[D]. 林洁.郑州大学 2013
[2]“士大夫”精神的沉潜[D]. 孙诣芳.福建师范大学 2013
[3]家国之间[D]. 刘敏.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浅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士大夫爱国思想[D]. 马玉娇.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10707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依据及可行性
1.4 研究方法
2 士儒精神与新闻评论的渊源
2.1 古代论说文与当代新闻评论的渊源
2.2 我国新闻评论演变原因探析
3 士儒精神传统对新闻评论影响的表现
3.1 士儒精神是“文人论政”出现的土壤
3.2 “文以载道”影响新闻评论立论取向
3.3 宏大叙事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4 士儒精神影响下的新闻评论所受的冲击
4.1 网络以及草根文化的冲击
4.2 市场化的冲击
4.3 全球化冲击
5 士儒精神传统对新闻评论影响的评价
5.1 精神优先,具有历史的进步作用
5.2 困境与曲折,依附于权力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士人传统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走向[J]. 马智峰,王晶.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07)
[2]中国士文化的道路困结与悲剧命运——兼论鲁迅与新儒家之别[J]. 符杰祥. 东岳论丛. 2012(02)
[3]“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J]. 高丙中. 思想战线. 2012(01)
[4]士儒与艺术家[J]. 童强. 艺苑. 2011(06)
[5]我国早期新闻评论发展探析[J]. 陈娜. 新闻知识. 2010(10)
[6]中国新闻评论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研究[J]. 胡沈明. 媒体时代. 2010(09)
[7]儒家理想与中国士人的悲秋情怀[J]. 余德. 黑龙江史志. 2010(15)
[8]士人精神与社会治理方式的演进[J]. 徐永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0(04)
[9]“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J]. 许纪霖. 近代史研究. 2010(03)
[10]“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J]. 袁新洁. 社会科学家. 2010(01)
博士论文
[1]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 周利荣.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 李同乐.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中国近现代报人的“文人论政”研究[D]. 林洁.郑州大学 2013
[2]“士大夫”精神的沉潜[D]. 孙诣芳.福建师范大学 2013
[3]家国之间[D]. 刘敏.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浅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士大夫爱国思想[D]. 马玉娇.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10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1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