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电报编码技术及其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25 09:14
对于电报历史的研究,主要由通信技术史支持,其次新闻史在阐述新闻运动时有所涉及。技术史的任务是负责将现代通讯革命的起源解释清楚,新闻史是将电报的新闻媒介作用予以肯定。当前对“信息社会”所产生现象的关注和焦虑,启发了对信息社会起源的探讨,同时新闻学在建构现代新闻的概念阐释时,突出了对新闻特征和功能上的描述,而从技术的社会形成角度对其形成依据和过程进行解释,是当前国内技术与社会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将电报置于媒介技术史的角度,能够与上述问题的探讨产生衔接。本研究摘取电报技术中的编码部分,从SST的角度出发,梳理出该技术形成的历史路径;以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媒介的传播理论为依据,对19世纪电报史和新闻史涉及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文本分析,然后梳理出编码传递与新闻信息传播的实际结合情况。通过公共传播转向的确立说明电报编码作为媒介技术的社会成因;通过编码传递与信息传播的融合说明电报的“编码传递”对信息的“传播特征”起影响作用。研究首先分析编码的形态演变。电报中经常使用的编码系统是一种二级编码,为了完整地实现语义表达,信息传输中需要的不同符号通常要达到30到40个。在探讨这些符号的表现形式过程中,诞生了利...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3-1?19世纪编码技术与新闻信息之间的关联逻辑??
?19世纪电报编码技术及其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和真伪性上提供很有意义的帮助。??一般来讲,研究者本身对于材料的警惕性和怀疑精神也应当随着它的重??要性增加而上升,关键事件、关键环节、关键数据、定性式结论始终予以重??点关注甚至重新确认是研究活动的必要精神条件。这是研究成果能否得出具??有可靠性结论的基本前提。??2)假设和证明??*??假设的目的是建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关联性,然后证明这种??关联性的合理性。本研究的论文题目依据假设提出。研究假设新闻信息的限??定性传播是由电报的编码语言及以编码为主导的传播方式所主要形成。通过??分析、比较编码语言的11种形态、使用范围与新闻史中的新生语言现象、相??关统计数据在时间坐标上的吻合度,证明假设的合理性。??
?f(t、i*A:urwy?mt?jtmwvix?n^ACHArfi??图4-4波士顿港口发送商业信息的扳臂电报1??1士‘TH1?—一一?‘??3?]?6224?|?Ship?Undine?of?Duxbury,??4?|?16G4?|?Pifly-aeven?days?passage??5?|?31?成?|?From?Cadiz.??1—4?|?2t>34?|?Ship^?crew??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界定性与敏感性:媒介化理论的两种概念化方式[J].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曾国华,季芳芳.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1)
[2]由“时间”向“空间”的转向:技术视野下中国电视传播逻辑的嬗变[J]. 周勇,何天平,刘柏煊. 国际新闻界. 2016(11)
[3]作为知识的新闻:知识特性和建构空间——重思新闻业的边界问题[J]. 郑忠明,江作苏. 国际新闻界. 2016(04)
[4]知识结构与名词化的关系[J]. 汤斌. 外国语文. 2013(04)
[5]网络国家中的邮政、电报、电话——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R·约翰[J]. 郭云强,仇筠茜. 新闻大学. 2013(01)
[6]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看技术的文化本质——以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为例[J]. 李福,周卫荣,潜伟. 科技创业月刊. 2012(07)
[7]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对功能主义传播学研究趋向的思考[J]. 殷晓蓉. 新闻大学. 2012(02)
[8]电报的发明与通讯社的产生[J]. 孙宝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1(11)
[9]语言·话语·社会——论伯恩斯坦的社会文化语言观[J]. 赵杰,刘永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10]1830年代法国的报纸文学与商业革命[J]. 展江. 看历史. 2011(04)
博士论文
[1]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研究[D]. 杨凯.暨南大学 2013
[2]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 周鸿雁.上海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电报应用与新闻传播[D]. 沈勇.浙江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48941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3-1?19世纪编码技术与新闻信息之间的关联逻辑??
?19世纪电报编码技术及其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和真伪性上提供很有意义的帮助。??一般来讲,研究者本身对于材料的警惕性和怀疑精神也应当随着它的重??要性增加而上升,关键事件、关键环节、关键数据、定性式结论始终予以重??点关注甚至重新确认是研究活动的必要精神条件。这是研究成果能否得出具??有可靠性结论的基本前提。??2)假设和证明??*??假设的目的是建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关联性,然后证明这种??关联性的合理性。本研究的论文题目依据假设提出。研究假设新闻信息的限??定性传播是由电报的编码语言及以编码为主导的传播方式所主要形成。通过??分析、比较编码语言的11种形态、使用范围与新闻史中的新生语言现象、相??关统计数据在时间坐标上的吻合度,证明假设的合理性。??
?f(t、i*A:urwy?mt?jtmwvix?n^ACHArfi??图4-4波士顿港口发送商业信息的扳臂电报1??1士‘TH1?—一一?‘??3?]?6224?|?Ship?Undine?of?Duxbury,??4?|?16G4?|?Pifly-aeven?days?passage??5?|?31?成?|?From?Cadiz.??1—4?|?2t>34?|?Ship^?crew??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界定性与敏感性:媒介化理论的两种概念化方式[J].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曾国华,季芳芳.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1)
[2]由“时间”向“空间”的转向:技术视野下中国电视传播逻辑的嬗变[J]. 周勇,何天平,刘柏煊. 国际新闻界. 2016(11)
[3]作为知识的新闻:知识特性和建构空间——重思新闻业的边界问题[J]. 郑忠明,江作苏. 国际新闻界. 2016(04)
[4]知识结构与名词化的关系[J]. 汤斌. 外国语文. 2013(04)
[5]网络国家中的邮政、电报、电话——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理查德·R·约翰[J]. 郭云强,仇筠茜. 新闻大学. 2013(01)
[6]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看技术的文化本质——以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为例[J]. 李福,周卫荣,潜伟. 科技创业月刊. 2012(07)
[7]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对功能主义传播学研究趋向的思考[J]. 殷晓蓉. 新闻大学. 2012(02)
[8]电报的发明与通讯社的产生[J]. 孙宝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1(11)
[9]语言·话语·社会——论伯恩斯坦的社会文化语言观[J]. 赵杰,刘永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10]1830年代法国的报纸文学与商业革命[J]. 展江. 看历史. 2011(04)
博士论文
[1]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研究[D]. 杨凯.暨南大学 2013
[2]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 周鸿雁.上海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电报应用与新闻传播[D]. 沈勇.浙江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48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4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