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12:13
我国的受众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端以来基本都是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展开,采用以量化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路线,个别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的研究则是针对相对封闭、电视刚刚进入的村民社会,与新受众研究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电视与身份认同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不同。本文把研究聚焦于社会急剧变迁中的维吾尔族受众,运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他们的电视实践、对日常生活的重构及其表征的身份认同。本文建立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基础之上,既肯定受众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宰制之下,又强调能够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创造出自己的意义空间。所以,论文的核心问题是托台维吾尔族受众日常生活电视使用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细化为以下具体问题:托台维吾尔族受众在电视技术的采纳与使用方面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否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自己的某些特殊需求?托台受众如何接触和解读具体的电视文本?电视是否被用来建构托台人的某种身份和认同?如果确实如此,其特征是什么?研究发现:一、在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下,托台村的电视技术使用形成无线电视的普及,有线电视在经济制约下缓慢发展和卫星电视在政策缝隙中快速成长的格局。在托台家庭中,受电视物理空间位...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追寻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研究缘起及新受众研究述评
一、研究缘起
二、新受众研究的兴起:回归生活情境的受众
三、新受众研究的发展:身份认同研究与技术转向
四、中国受众研究:发展传播学的路径与局部突破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问题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受众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及应用
一、受众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发展及对本文的适用性
二、受众研究中关于民族志方法的争论
三、本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
第四节 国家、族群与权力关系:研究路径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视野
第一节 理解日常生活
一、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研究
二、文化理论与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的智慧: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第二节 电视与日常生活
一、电视:时间与空间的中介物
二、本体安全与转换客体:电视安全感的来源
三、秩序的支撑:电视与惯例、仪式、传统
四、日常生活、电视研究与权力关系
第三节 托台:日常生活中电视实践的场景
一、托台村概况
二、托台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三、社会变迁中的托台村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整体观视域下的托台村电视使用:物、技术与媒介
第一节 电视、家与家庭生活:作为物的电视
一、托台村电视机的出现与普及
二、"家"的空间布局与电视
三、电视与托台村家庭生活
第二节 无线、有线与卫星:作为技术的电视使用
一、三种电视接收技术的共存
二、经济、政治/政策与电视接收技术
三、有线与卫星:经济制约下的屈从者与政策缝隙中的抵制者
第三节 联系、安全以及分离的需要:托台村民眼中的电视媒介
一、认知功能:家庭生活空间的延伸
二、情感体验:日常生活安全感的维持
三、阶层划分:闲暇时间与电视
四、被拒绝的电视:道德约束及其他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托台受众的电视节目接触和解读:选择、挪用与改造
第一节 电视接触与年龄、性别、节目语言
一、代际关系角度下家庭收看模式中的文化传统
二、电视收看的性别差异
三、节目语言:界限、学习工具与突破的边界
第二节 国内电视节目接触
一、研究中新闻、专题、电视剧文类的确定
二、新闻节目接触:权力来自遥远的地方
三、专题节目接触:对族群文化传统视角节目的偏爱
四、电视剧(电影)接触:族群伦理道德观支配下的观看
第三节 外语电视节目接触
一、国外电视频道接触概况
二、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采纳:传统与现代框架下父辈与年轻人的置换
三、收看外语电视节目的偏好: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寻求
第四节 选择、挪用与改造:托台受众的日常电视实践
一、节目语言:划分边界、工具性挪用与寻求文化归属感
二、节目解读:以参照式与身份认同解读为主导
三、新闻节目:接触与解读中国家的层级性
四、专题、电视剧、外语电视节目:族群观念的建构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托台受众电视节目观看风格及谈话
附录一 研究方法说明
附录二 新闻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附录三 专题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附录四 电视剧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注释
第四章 托台社会环境及媒介使用:族群传统、国家力量与事件媒介化
第一节 族群传统与托台日常生活
一、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社会
二、作为日常生活联系纽带的伊斯兰教:共享仪式与清真寺
三、族群集体记忆的延续:木卡姆与坎儿井
第二节 基层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国家在托台
一、缺席的存在与割裂的位置:村庄有形空间中的国家权力
二、有限的国家福利支持
三、潜在断裂与再组织化:基层政权和"准政府"村委会的组织方式
四、悬置的村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节 国家、族群与事件媒介化
一、大众媒介使用及族群观念建构的替代性补偿
二、农民麦西莱甫:和谐主题下族群文化的彰显和国家的隐匿
三、甜瓜拍卖会:发展主题下国家的在场和对族群文化的征用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电视实践、日常生活重构与认同
第一节 托台日常生活电视实践图景
一、族群文化规范下的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
二、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
三、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
四、日常电视实践与道德、工具和情感
第二节 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重构
一、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特性
二、创造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
三、重构村民的仪式化生活
四、提供新的安全感来源
第三节 电视实践与认同
一、媒介与认同研究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
三、认"同"与求"异":电视实践表征下边界的形成与变动
四、时空维度中的电视与认同:使用与影响之间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实践中的电视使用:理论修补与现实思考
一、受众、电视实践与认同:研究发现及意义
二、日常生活实践背后的逻辑: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点修补
三、论文存在的不足、后续研究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四、现实思考:增强国家认同的可能路径
注释
附录
附录一 托克逊县地名图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农民麦西莱甫侧记
附录四 甜瓜拍卖会
附录五 田野调查图片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意识形态变革与传播技术革命的变奏曲——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 陈三三,毛勇. 新闻知识. 2009(12)
[2]我国内地媒介事件研究述评[J]. 陈新民,张华. 科学经济社会. 2009(02)
[3]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 林尚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 吴飞. 社会学研究. 2009(02)
[5]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农村社会保障探析[J]. 杜东芳,李明琼.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8(05)
[6]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 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 新疆社会科学. 2008(04)
[7]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与新农村建设的再组织化[J]. 曹海林. 社会科学. 2008(03)
[8]来自底层的反抗:东南亚农民研究的三个关键词[J]. 何宏光. 东南亚研究. 2008(01)
[9]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 刘怀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05)
[10]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J]. 庞金友.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 侯微.复旦大学 2009
[2]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 高源.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D]. 张国云.中央民族大学 2006
[4]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 张贞.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传播与发展——我国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D]. 徐晖明.复旦大学 2004
[6]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 许大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简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伊斯兰教伦理要素[D]. 闫韶华.新疆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71545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追寻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研究缘起及新受众研究述评
一、研究缘起
二、新受众研究的兴起:回归生活情境的受众
三、新受众研究的发展:身份认同研究与技术转向
四、中国受众研究:发展传播学的路径与局部突破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问题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受众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及应用
一、受众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发展及对本文的适用性
二、受众研究中关于民族志方法的争论
三、本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
第四节 国家、族群与权力关系:研究路径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视野
第一节 理解日常生活
一、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研究
二、文化理论与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的智慧: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第二节 电视与日常生活
一、电视:时间与空间的中介物
二、本体安全与转换客体:电视安全感的来源
三、秩序的支撑:电视与惯例、仪式、传统
四、日常生活、电视研究与权力关系
第三节 托台:日常生活中电视实践的场景
一、托台村概况
二、托台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三、社会变迁中的托台村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整体观视域下的托台村电视使用:物、技术与媒介
第一节 电视、家与家庭生活:作为物的电视
一、托台村电视机的出现与普及
二、"家"的空间布局与电视
三、电视与托台村家庭生活
第二节 无线、有线与卫星:作为技术的电视使用
一、三种电视接收技术的共存
二、经济、政治/政策与电视接收技术
三、有线与卫星:经济制约下的屈从者与政策缝隙中的抵制者
第三节 联系、安全以及分离的需要:托台村民眼中的电视媒介
一、认知功能:家庭生活空间的延伸
二、情感体验:日常生活安全感的维持
三、阶层划分:闲暇时间与电视
四、被拒绝的电视:道德约束及其他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托台受众的电视节目接触和解读:选择、挪用与改造
第一节 电视接触与年龄、性别、节目语言
一、代际关系角度下家庭收看模式中的文化传统
二、电视收看的性别差异
三、节目语言:界限、学习工具与突破的边界
第二节 国内电视节目接触
一、研究中新闻、专题、电视剧文类的确定
二、新闻节目接触:权力来自遥远的地方
三、专题节目接触:对族群文化传统视角节目的偏爱
四、电视剧(电影)接触:族群伦理道德观支配下的观看
第三节 外语电视节目接触
一、国外电视频道接触概况
二、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采纳:传统与现代框架下父辈与年轻人的置换
三、收看外语电视节目的偏好: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寻求
第四节 选择、挪用与改造:托台受众的日常电视实践
一、节目语言:划分边界、工具性挪用与寻求文化归属感
二、节目解读:以参照式与身份认同解读为主导
三、新闻节目:接触与解读中国家的层级性
四、专题、电视剧、外语电视节目:族群观念的建构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托台受众电视节目观看风格及谈话
附录一 研究方法说明
附录二 新闻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附录三 专题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附录四 电视剧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注释
第四章 托台社会环境及媒介使用:族群传统、国家力量与事件媒介化
第一节 族群传统与托台日常生活
一、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社会
二、作为日常生活联系纽带的伊斯兰教:共享仪式与清真寺
三、族群集体记忆的延续:木卡姆与坎儿井
第二节 基层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国家在托台
一、缺席的存在与割裂的位置:村庄有形空间中的国家权力
二、有限的国家福利支持
三、潜在断裂与再组织化:基层政权和"准政府"村委会的组织方式
四、悬置的村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节 国家、族群与事件媒介化
一、大众媒介使用及族群观念建构的替代性补偿
二、农民麦西莱甫:和谐主题下族群文化的彰显和国家的隐匿
三、甜瓜拍卖会:发展主题下国家的在场和对族群文化的征用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电视实践、日常生活重构与认同
第一节 托台日常生活电视实践图景
一、族群文化规范下的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
二、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
三、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
四、日常电视实践与道德、工具和情感
第二节 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重构
一、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特性
二、创造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
三、重构村民的仪式化生活
四、提供新的安全感来源
第三节 电视实践与认同
一、媒介与认同研究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
三、认"同"与求"异":电视实践表征下边界的形成与变动
四、时空维度中的电视与认同:使用与影响之间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实践中的电视使用:理论修补与现实思考
一、受众、电视实践与认同:研究发现及意义
二、日常生活实践背后的逻辑: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点修补
三、论文存在的不足、后续研究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四、现实思考:增强国家认同的可能路径
注释
附录
附录一 托克逊县地名图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农民麦西莱甫侧记
附录四 甜瓜拍卖会
附录五 田野调查图片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意识形态变革与传播技术革命的变奏曲——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 陈三三,毛勇. 新闻知识. 2009(12)
[2]我国内地媒介事件研究述评[J]. 陈新民,张华. 科学经济社会. 2009(02)
[3]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 林尚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 吴飞. 社会学研究. 2009(02)
[5]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农村社会保障探析[J]. 杜东芳,李明琼.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8(05)
[6]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 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 新疆社会科学. 2008(04)
[7]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与新农村建设的再组织化[J]. 曹海林. 社会科学. 2008(03)
[8]来自底层的反抗:东南亚农民研究的三个关键词[J]. 何宏光. 东南亚研究. 2008(01)
[9]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 刘怀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05)
[10]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J]. 庞金友.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 侯微.复旦大学 2009
[2]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 高源.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D]. 张国云.中央民族大学 2006
[4]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 张贞.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传播与发展——我国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D]. 徐晖明.复旦大学 2004
[6]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 许大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简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伊斯兰教伦理要素[D]. 闫韶华.新疆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71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7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