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传教士中文报刊对殖民活动的辩护行为研究 ——《中西闻见录》“各国近事”的深层解读
发布时间:2021-08-22 00:26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中文的近代报刊,中国的近代报刊亦由此发端。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不断地进行本土化革新,原本在刊物中直接宣传基督教的部分逐渐被淡化,同时开拓了一个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的新的途径——科技传播。这也使得这一类报刊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且也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和中国近代新闻业的产生。《中西闻见录》正是这类刊物的代表之一,它是在北京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是偏重于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刊物。主编丁韪良等人在刊物中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并为读者展示了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近期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同时也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文章着眼于《中西闻见录》的新闻报道部分,以求从各国的新闻动态的分析中探讨丁韪良等人对新闻选择的态度与倾向性。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是概述部分。通过对《中西闻见录》的自然信息、编者、作者的概述,以统合该刊的整体...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近代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西闻见录》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近代来华传教士身份及代表利益的研究综述
(四)关于传教士与殖民主义的研究综述
(五)辩护的定义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西闻见录》的基本信息及编、作者分析
一、《中西闻见录》基本信息概述
(一)《中西闻见录》的创办与经营
(二)《中西闻见录》的装帧与编辑
(三)《中西闻见录》的内容简介
二、《中西闻见录》的编者
(一)丁韪良
(二)艾约瑟
(三)包尔腾
(四)德贞
三、《中西闻见录》的作者
(一)外国作者
(二)中国作者
(三)其他作者
第三章 《中西闻见录》各国近事中辩护行为的文本分析
一、《中西闻见录》对宗主国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社会新闻
(二)政治新闻
(三)教科文卫新闻
(四)经济新闻
(五)军事新闻
(六)司法新闻
二、《中西闻见录》对殖民地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社会新闻
(二)政治新闻
(三)教科文卫新闻
(四)经济新闻
(五)司法新闻
(六)军事新闻
三、《中西闻见录》新闻体裁与报道方式分析
(一)消息和通讯
(二)新闻评论
(三)深度报道
第四章 《中西闻见录》中主要国家形象的议程设置及其辩护目的
一、《中西闻见录》中英国形象的议程设置
(一)近乎完美的“超级强国”
(二)“完美者”形象文本建构的辩护目的
二、《中西闻见录》中日本形象的议程设置
(一)想当“霸主”的努力“学生”
(二)“学生”形象文本建构的辩护目的
三、《中西闻见录》中中国形象的议程设置
(一)回光返照的“衰弱病人”
(二)“病人”形象文本建构的辩护目的
第五章 影响传教士主动选择为殖民活动进行辩护的深层原因
一、现实动因——传教士身份的复杂性
(一)基督教传教士——传播善意的神圣工作者
(二)传教士外交官——披着“善意”外衣的国家利益维护者
二、思想动因——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支配下的“自然选择”
三、文化动因——不了解中国的“中国通”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19世纪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民族报刊业的影响[J]. 田峰. 传播与版权. 2016(07)
[2]论传教士报刊对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传播示范[J]. 张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9)
[3]《中西闻见录》编者与作者述略[J]. 金淑兰,段海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4(06)
[4]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J]. 张红菊. 史学理论研究. 2013 (04)
[5]新教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早期近代化[J]. 吴雪玲. 东岳论丛. 2013(08)
[6]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儒学态度——从附儒到既附儒又批儒的转变[J]. 赵晓兰.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01)
[7]论传教士中文报刊对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催生作用[J]. 赵晓兰.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4)
[8]辩护与谴责:试析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外冲突观——以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为中心[J]. 李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9]《中西闻见录》与其数学传播[J]. 张必胜,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10]传教士中文报刊办刊宗旨演变分析[J]. 赵晓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D]. 王以芳.山东大学 2013
[2]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D]. 陈才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中西闻见录》研究[D]. 朱世培.安徽大学 2013
[2]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办报动机辨析[D]. 高小淞.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D]. 郭根秀.兰州大学 2011
[4]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发展的贡献[D]. 徐兆强.西北师范大学 2009
[5]晚清来华传教士德贞研究[D]. 马飞.山东大学 2009
[6]《中西闻见录》研究[D]. 段海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7]交流还是侵略[D]. 罗安平.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6625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近代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西闻见录》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近代来华传教士身份及代表利益的研究综述
(四)关于传教士与殖民主义的研究综述
(五)辩护的定义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西闻见录》的基本信息及编、作者分析
一、《中西闻见录》基本信息概述
(一)《中西闻见录》的创办与经营
(二)《中西闻见录》的装帧与编辑
(三)《中西闻见录》的内容简介
二、《中西闻见录》的编者
(一)丁韪良
(二)艾约瑟
(三)包尔腾
(四)德贞
三、《中西闻见录》的作者
(一)外国作者
(二)中国作者
(三)其他作者
第三章 《中西闻见录》各国近事中辩护行为的文本分析
一、《中西闻见录》对宗主国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社会新闻
(二)政治新闻
(三)教科文卫新闻
(四)经济新闻
(五)军事新闻
(六)司法新闻
二、《中西闻见录》对殖民地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社会新闻
(二)政治新闻
(三)教科文卫新闻
(四)经济新闻
(五)司法新闻
(六)军事新闻
三、《中西闻见录》新闻体裁与报道方式分析
(一)消息和通讯
(二)新闻评论
(三)深度报道
第四章 《中西闻见录》中主要国家形象的议程设置及其辩护目的
一、《中西闻见录》中英国形象的议程设置
(一)近乎完美的“超级强国”
(二)“完美者”形象文本建构的辩护目的
二、《中西闻见录》中日本形象的议程设置
(一)想当“霸主”的努力“学生”
(二)“学生”形象文本建构的辩护目的
三、《中西闻见录》中中国形象的议程设置
(一)回光返照的“衰弱病人”
(二)“病人”形象文本建构的辩护目的
第五章 影响传教士主动选择为殖民活动进行辩护的深层原因
一、现实动因——传教士身份的复杂性
(一)基督教传教士——传播善意的神圣工作者
(二)传教士外交官——披着“善意”外衣的国家利益维护者
二、思想动因——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支配下的“自然选择”
三、文化动因——不了解中国的“中国通”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19世纪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民族报刊业的影响[J]. 田峰. 传播与版权. 2016(07)
[2]论传教士报刊对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传播示范[J]. 张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9)
[3]《中西闻见录》编者与作者述略[J]. 金淑兰,段海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4(06)
[4]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J]. 张红菊. 史学理论研究. 2013 (04)
[5]新教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早期近代化[J]. 吴雪玲. 东岳论丛. 2013(08)
[6]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儒学态度——从附儒到既附儒又批儒的转变[J]. 赵晓兰.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01)
[7]论传教士中文报刊对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催生作用[J]. 赵晓兰.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4)
[8]辩护与谴责:试析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外冲突观——以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为中心[J]. 李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9]《中西闻见录》与其数学传播[J]. 张必胜,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10]传教士中文报刊办刊宗旨演变分析[J]. 赵晓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D]. 王以芳.山东大学 2013
[2]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D]. 陈才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中西闻见录》研究[D]. 朱世培.安徽大学 2013
[2]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办报动机辨析[D]. 高小淞.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D]. 郭根秀.兰州大学 2011
[4]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发展的贡献[D]. 徐兆强.西北师范大学 2009
[5]晚清来华传教士德贞研究[D]. 马飞.山东大学 2009
[6]《中西闻见录》研究[D]. 段海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7]交流还是侵略[D]. 罗安平.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6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35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