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及其治理研究 ——以“秦火火谣言案”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30 21:31
当今中国,随着网民数量的逐年增长,网络平台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以信息及时性、海量性、交互性等凸显于传统媒体的优势给信息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几乎所有的言论都可以借助网络昵称发表,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网民自由发表言论的“公共空间”,也正因为网络的这些特性,网络也渐渐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与事件的爆发地。针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国外学者在对谣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统计学的视角加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国外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我国,学者们多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借鉴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具体的谣言事件为切入点,来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产生的社会因素、治理对策等。在网络这个环境中,谣言往往以链条式、树状、放射状、漩涡式复式的传播模式呈几何数级传播扩散,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往往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公众心理动荡,冲击社会公共秩序。从近年来所发生的以“秦火火谣言案”为代表的网络谣言事件来看,谣言涉及内容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更显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
【文章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研究概述
(1)关于谣言的研究
(2)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
2.国内学者研究概述
(1)关于谣言的研究
(2)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
(三)研究工具
1.社会学相关理论
2.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3.传播学相关理论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点、局限及展望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网络谣言的内涵
(二) 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区别
1.传播的载体不同
2.传播的形式不同
3.传播的社会影响不同
(三) 网络谣言的类型
1.按照内容的不同划分
2.按照对象的不同划分
3.按照时间的长短划分
4.按照影响的范围划分
(四) 网络谣言的特征
1.网络性
2.目的性
3.虚假性
4.变异性
5.破坏性
三、“秦火火谣言案”分析
(一)“秦火火谣言案”始末
(二)“秦火火谣言”传受者
(三)“秦火火谣言”传播模式
1.链状模式
2.树状模式
3.放射状模式
4.“漩涡”型复式传播
(四)“秦火火谣言”的社会负效应
1.损害个人或组织的名誉和形象
2.扰乱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3.灰色利益链破坏和谐的网络环境
四、多维视角下“秦火火谣言”的生成机理
(一)符号传播视角:谣言文本的“隐喻”
(二)社会心理视角:网民心理的驱动性
1.刻板印象
2.自我防御心理
3.“沉默的螺旋”
4.趋利心理
5.趋同心理
(三) 社会失范视角:网络谣言生成的结构性土壤
1.政府公信力危机
2.相应法律及应急机制不健全
3.媒体的“失范”
4.网民媒介素养缺失
(四)社会治理视角:协同共治的困境
1.治理主体间的联动性弱
2.辟谣组织的缺失及缺位
五、网络谣言治理对策
(一) 积极借鉴国外网络谣言治理的成功经验
1.严格立法,依法管网
2.网络监管技术发达
3.媒介教育普遍化
4.媒体行业规制作用强
5.充分发挥“半公”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快构建并完善我国对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体系
1.创新政府信息环境治理能力
(1)加强舆情掌控与谣言调控能力
(2)建立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2.规范媒体“把关人”与把握舆论风向标
(1)规范“把关人”及其信息筛选
(2)加强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3.强化网民道德与媒介素养教育
(1)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
(2)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基础课程
4.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与加强执法力度
(1)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2)明确执法主体,加强治理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生态缺陷[J]. 路日亮. 山东社会科学. 2014(06)
[2]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网络流言及其治理机制[J]. 钟其. 浙江学刊. 2013(05)
[3]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J]. 林爱珺,张萍. 新闻界. 2013(03)
[4]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风险的关系研究[J]. 吕晓红,李永平. 新闻知识. 2013(01)
[5]微博是个好东西[J]. 喻国明.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12)
[6]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 王国华,汪娟,方付建. 情报杂志. 2011(10)
[7]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J]. 陶国根,魏星河. 党政干部学刊. 2011(10)
[8]畸形的舆论形态——流言的传播[J]. 陈力丹. 记者摇篮. 2011(05)
[9]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 周裕琼. 国际新闻界. 2009(08)
[10]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 柯贵幸,迟毓凯,王波.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1)
本文编号:3373531
【文章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研究概述
(1)关于谣言的研究
(2)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
2.国内学者研究概述
(1)关于谣言的研究
(2)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
(三)研究工具
1.社会学相关理论
2.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3.传播学相关理论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点、局限及展望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网络谣言的内涵
(二) 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区别
1.传播的载体不同
2.传播的形式不同
3.传播的社会影响不同
(三) 网络谣言的类型
1.按照内容的不同划分
2.按照对象的不同划分
3.按照时间的长短划分
4.按照影响的范围划分
(四) 网络谣言的特征
1.网络性
2.目的性
3.虚假性
4.变异性
5.破坏性
三、“秦火火谣言案”分析
(一)“秦火火谣言案”始末
(二)“秦火火谣言”传受者
(三)“秦火火谣言”传播模式
1.链状模式
2.树状模式
3.放射状模式
4.“漩涡”型复式传播
(四)“秦火火谣言”的社会负效应
1.损害个人或组织的名誉和形象
2.扰乱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3.灰色利益链破坏和谐的网络环境
四、多维视角下“秦火火谣言”的生成机理
(一)符号传播视角:谣言文本的“隐喻”
(二)社会心理视角:网民心理的驱动性
1.刻板印象
2.自我防御心理
3.“沉默的螺旋”
4.趋利心理
5.趋同心理
(三) 社会失范视角:网络谣言生成的结构性土壤
1.政府公信力危机
2.相应法律及应急机制不健全
3.媒体的“失范”
4.网民媒介素养缺失
(四)社会治理视角:协同共治的困境
1.治理主体间的联动性弱
2.辟谣组织的缺失及缺位
五、网络谣言治理对策
(一) 积极借鉴国外网络谣言治理的成功经验
1.严格立法,依法管网
2.网络监管技术发达
3.媒介教育普遍化
4.媒体行业规制作用强
5.充分发挥“半公”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快构建并完善我国对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体系
1.创新政府信息环境治理能力
(1)加强舆情掌控与谣言调控能力
(2)建立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2.规范媒体“把关人”与把握舆论风向标
(1)规范“把关人”及其信息筛选
(2)加强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3.强化网民道德与媒介素养教育
(1)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
(2)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基础课程
4.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与加强执法力度
(1)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2)明确执法主体,加强治理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生态缺陷[J]. 路日亮. 山东社会科学. 2014(06)
[2]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网络流言及其治理机制[J]. 钟其. 浙江学刊. 2013(05)
[3]微博中的谣言治理与防范[J]. 林爱珺,张萍. 新闻界. 2013(03)
[4]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风险的关系研究[J]. 吕晓红,李永平. 新闻知识. 2013(01)
[5]微博是个好东西[J]. 喻国明.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12)
[6]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 王国华,汪娟,方付建. 情报杂志. 2011(10)
[7]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J]. 陶国根,魏星河. 党政干部学刊. 2011(10)
[8]畸形的舆论形态——流言的传播[J]. 陈力丹. 记者摇篮. 2011(05)
[9]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 周裕琼. 国际新闻界. 2009(08)
[10]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 柯贵幸,迟毓凯,王波.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1)
本文编号:3373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37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