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潘公弼新闻实践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02:44
潘公弼(1895-1961),名保同,字公弼,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是民国时期著名新闻教育工作者。民国时期新闻界盛行着“南潘北张”的说法,“南潘”即潘公弼,“北张”即天津《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由此可见潘公弼在民国新闻界的名声之大、地位之高。然而,此前学界对他的新闻实践与思想却鲜有研究。民国时期潘公弼的新闻实践活动相当丰富,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13-1917年,潘公弼与邵飘萍先是留学日本,创办东京通信社,后相继回国,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1913年他在东京与志同道合的邵飘萍结识,这是他投身新闻事业的起点。第二个阶段,1918年10月—1919年11月,潘公弼与邵飘萍在北京办《京报》,遭到了北洋政府的迫害。第三个阶段,1919年12月—1937年7月,潘公弼在上海《时事新报》工作。这一段是他新闻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主持报馆工作的同时,也广泛参与各种新闻团体活动、发表公开演讲,同时为各种新闻期刊撰稿,在上海报界名盛一时。1926年后,他先后担任上海国民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等学校的新闻系教授,成为我国近代新闻学教育群体中的一员,培养了大批的新闻人才。第四个阶段即抗...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潘公弼在1930年的照片???
图2-1邵飘萍与潘公弼创办的京报馆£??
潜公弼在复旦大学
本文编号:3414965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潘公弼在1930年的照片???
图2-1邵飘萍与潘公弼创办的京报馆£??
潜公弼在复旦大学
本文编号:3414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41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