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11:05
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研究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群体极化是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是网民受到谣言蛊惑后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典型表现,也是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对社会氛围造成巨大破坏的根源所在。因此,对群体极化环境下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系统混乱程度的变化、揭示群体极化环境下复杂网络节点传播行为的微观动力机制。本文分析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成因,建立群体极化的双引擎动力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较好地模拟现实社会中群体极化的过程,揭示群体极化的本质是信息协同过滤和沉默螺旋协同作用下的节点观点增量正反馈机制,通过对模型的仿真证明在群体极化条件下,系统运行的初始状态对系统运行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现有网络“中心化”评价指标进行改进,建立基于意见交换的意见领袖相对影响力指数OLRIF,并基于OLRIF对网络谣言管理方法进行仿真分析,证明了真相澄清的及时性、信息披露平台的大众性对抑制谣言节点的增加、阻止群体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入信息熵对网络谣言群体极化传播过程中系统无序度进行评价,探讨群体极化过程对网络内节点的理性程度和系统无序度的影响,并建立基于信息熵的...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1.2.2 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1.2.3 谣言传播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内容组织与安排
1.3.3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复杂网络的基本模型
2.1.1 ER随机网络模型
2.1.2 小世界网络模型
2.1.3 无标度网络模型
2.2 谣言传播的基本模型
2.2.1 SI模型
2.2.2 SIS模型
2.2.3 SIR模型
3. 基于“双引擎”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分析
3.1 群体极化的双引擎动力因素分析
3.1.1 信息协同过滤的引擎作用
3.1.2 沉默螺旋的引擎作用
3.1.3 双引擎动力作用分析
3.2 双引擎动力的正反馈强化机制
3.2.1 系统意见气候的度量
3.2.2 系统观点的改变规则
3.2.3 反馈强化机制的作用原理
3.3 基于“双引擎”的谣言传播网络的群体极化模型
3.3.1 模型构建
3.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中心化”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分析
4.1 “中心化”谣言传播网络的社会成因分析
4.1.1 节点“中心化”的社会构成
4.1.2 节点“中心化”的信息交换模式
4.2 “中心化”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的效能度量
4.2.1 “中心化”指标的定义原则
4.2.2 “中心化”度量指标
4.3 “中心化”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模型
4.3.1 模型构建
4.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信息熵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分析
5.1 谣言传播网络的信息熵度量原理
5.1.1 信息熵的基本概念
5.1.2 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熵
5.2 基于信息熵的谣言传播过程分析
5.2.1 信息不对称的网络谣言传播环境分析
5.2.2 信息熵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
5.3 基于信息熵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动力模型
5.3.1 模型构建
5.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群体极化中网络谣言传播的管理策略
6.1 策略选择的目标和依据
6.1.1 策略选择的目标
6.1.2 策略选择的依据
6.2 基于“双引擎”动力视角的网络谣言管理策略
6.2.1 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6.2.2 加强网络谣言法制建设
6.2.3 利用非官方的辟谣平台
6.3 基于节点“中心化”影响力视角的网络谣言管理策略
6.3.1 发挥主流舆论平台作用
6.3.2 重视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
6.4 基于系统信息熵视角的网络谣言管理策略
6.4.1 规范媒体信息披露行为
6.4.2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6.4.3 加强公民信息素养建设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人际谣言传播仿真模型研究[J]. 张芳,司光亚,罗批. 系统仿真学报. 2011(09)
[2]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J]. 欧英男. 今传媒. 2011(07)
[3]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 刘志明,刘鲁. 系统工程. 2011(06)
[4]C2网络组织谣言传播的建模与仿真[J]. 王长春,陈超,杜正军.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5)
[5]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J]. 张彦超,刘云,张海峰,程辉,熊菲. 物理学报. 2011(05)
[6]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 王国华,方付建,陈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7]论微博客在网络舆论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 罗小红.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1(01)
[8]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特征分析[J]. 肖宇,许炜,夏霖.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01)
[9]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 陈强,方付建,徐晓林. 图书情报工作. 2010(22)
[10]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 白树亮. 新闻界. 2010(04)
博士论文
[1]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 余秀才.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谣言、流言研究[D]. 程中兴.上海大学 2008
[3]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D]. 杜阿宁.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D]. 余红.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研究[D]. 付桂祯.暨南大学 2010
[2]群体性事件的谣言信息传播及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的启示[D]. 丁鹤.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戴媛.北京化工大学 2008
[4]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 彭博.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民间舆论场研究[D]. 贾华瑞.天津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81745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1.2.2 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1.2.3 谣言传播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内容组织与安排
1.3.3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复杂网络的基本模型
2.1.1 ER随机网络模型
2.1.2 小世界网络模型
2.1.3 无标度网络模型
2.2 谣言传播的基本模型
2.2.1 SI模型
2.2.2 SIS模型
2.2.3 SIR模型
3. 基于“双引擎”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分析
3.1 群体极化的双引擎动力因素分析
3.1.1 信息协同过滤的引擎作用
3.1.2 沉默螺旋的引擎作用
3.1.3 双引擎动力作用分析
3.2 双引擎动力的正反馈强化机制
3.2.1 系统意见气候的度量
3.2.2 系统观点的改变规则
3.2.3 反馈强化机制的作用原理
3.3 基于“双引擎”的谣言传播网络的群体极化模型
3.3.1 模型构建
3.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中心化”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分析
4.1 “中心化”谣言传播网络的社会成因分析
4.1.1 节点“中心化”的社会构成
4.1.2 节点“中心化”的信息交换模式
4.2 “中心化”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的效能度量
4.2.1 “中心化”指标的定义原则
4.2.2 “中心化”度量指标
4.3 “中心化”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模型
4.3.1 模型构建
4.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信息熵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分析
5.1 谣言传播网络的信息熵度量原理
5.1.1 信息熵的基本概念
5.1.2 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熵
5.2 基于信息熵的谣言传播过程分析
5.2.1 信息不对称的网络谣言传播环境分析
5.2.2 信息熵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
5.3 基于信息熵的谣言传播网络群体极化动力模型
5.3.1 模型构建
5.3.2 仿真结果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群体极化中网络谣言传播的管理策略
6.1 策略选择的目标和依据
6.1.1 策略选择的目标
6.1.2 策略选择的依据
6.2 基于“双引擎”动力视角的网络谣言管理策略
6.2.1 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6.2.2 加强网络谣言法制建设
6.2.3 利用非官方的辟谣平台
6.3 基于节点“中心化”影响力视角的网络谣言管理策略
6.3.1 发挥主流舆论平台作用
6.3.2 重视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
6.4 基于系统信息熵视角的网络谣言管理策略
6.4.1 规范媒体信息披露行为
6.4.2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6.4.3 加强公民信息素养建设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人际谣言传播仿真模型研究[J]. 张芳,司光亚,罗批. 系统仿真学报. 2011(09)
[2]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J]. 欧英男. 今传媒. 2011(07)
[3]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 刘志明,刘鲁. 系统工程. 2011(06)
[4]C2网络组织谣言传播的建模与仿真[J]. 王长春,陈超,杜正军.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5)
[5]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J]. 张彦超,刘云,张海峰,程辉,熊菲. 物理学报. 2011(05)
[6]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 王国华,方付建,陈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7]论微博客在网络舆论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 罗小红.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1(01)
[8]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特征分析[J]. 肖宇,许炜,夏霖.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01)
[9]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 陈强,方付建,徐晓林. 图书情报工作. 2010(22)
[10]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 白树亮. 新闻界. 2010(04)
博士论文
[1]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 余秀才.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谣言、流言研究[D]. 程中兴.上海大学 2008
[3]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D]. 杜阿宁.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D]. 余红.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研究[D]. 付桂祯.暨南大学 2010
[2]群体性事件的谣言信息传播及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的启示[D]. 丁鹤.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戴媛.北京化工大学 2008
[4]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 彭博.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民间舆论场研究[D]. 贾华瑞.天津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81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48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