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情境论视角下问责型问政节目中官员形象呈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20:12
官员形象是政府形象的缩影,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4年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这严重挫伤了官员和政府的公信力。官员呈现于公众面前的形象主要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已经成为电子媒介时代的官员新课题。电视问政是各地为治庸问责、转变官员工作作风而推出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致力于暴露政府部门工作中的不足,揭露官员工作作风问题。尤其是问责型问政节目,它不仅曝光官员负面,还会采取“拷问”的方式让官员“流汗”、“出丑”,这给官员形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官员的媒介形象的形成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更源自于官员本人的客观形象。问责型问政节目一方面构建和传播了官员形象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本身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官员的行为,但已有的研究中却很少提及官员行为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媒介情境论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场景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论点为研究问责型问政节目如何作用于官员行为并影响官员形象的呈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方法,立足于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结合戈夫曼的拟剧论,观察当前部分有影响...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官员媒介形象研究
1.3.2 电视问政节目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之处
2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官员媒介形象概念阐释
2.1.1 形象的概念
2.1.2 媒介形象的内涵
2.1.3 官员媒介形象及其呈现
2.2 问责型问政节目的概念
2.2.1 电视问政节目的由来与界定
2.2.2 问责型问政的形态与理念
2.3 媒介情境论
2.3.1 场景与场景定义
2.3.2 社会角色
2.3.3 前台与后台
2.3.4 中区行为
2.3.5 影响圈
3 问政舞台上官员的“表演”
3.1 表演和表演的要素
3.1.1 表演的内涵
3.1.2 表演的要素
3.2 官员“表演”的影响因素
3.2.1 影响官员“表演”的客观因素
3.2.2 影响官员“表演”的主观因素
3.3 官员的“表演”风格与形象呈现
3.3.1 问政中官员“表演”三个阶段
3.3.2 官员的“表演”风格类型
3.3.3 “表演”风格与“角色期待”的冲突
4 问责型问政节目对官员后台的暴露
4.1 问政场景中的官员后台
4.1.1 官员后台的范畴
4.1.2 政务后台与私人后台的区分
4.2 官员后台暴露的驱动因素
4.2.1 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
4.2.2 政府树立开明形象的需求
4.2.3 政治传播的发展需求
4.2.4 电子媒介的推动作用
4.3 问政节目对官员后台现实的呈现
4.3.1 暗访短片对官员后台的调查
4.3.2 互动问答对官员后台的折射
4.3.3 跟进报道对官员后台的追踪
4.4 后台形象与官员角色的冲突
4.4.1 履职期待与渎职懒政
4.4.2 才能期待与能力不足
4.4.3 廉洁期待与贪腐问题
5 融合场景对官员形象的影响与挑战
5.1 问责型问政——新媒介场景的融合
5.1.1 问政是多场景的重组
5.1.2 官员后台与前台被打通
5.1.3 媒介在场景融合中的作用
5.2 礼仪圈:新场景“表演”的新挑战
5.2.1 官员权威被挑战
5.2.2 电视揭露“伪善”
5.2.3 预期之外的危机
5.2.4 电视直播的特殊性
5.3 媒介内容圈:内容框架对形象的建构
5.3.1 把控公共议题
5.3.2 加入娱乐元素
5.3.3 渲染尴尬情绪
5.3.4 忽略“深后台”
5.4 领地接触圈:新型接触模式下的官员与公众
5.4.1 官员媒介意识被启发,但媒介素养不足
5.4.2 公民参与度扩大,但深度和理性不足
6 问责型问政节目中官员形象的构建策略
6.1 官员:掌握适度的中区风格
6.1.1 中区风格:融合前区与后区的技巧
6.1.2 改善“深后台”行为
6.1.3 觉醒媒介意识,进行形象修正
6.2 媒体:把握融合场景的理性
6.2.1 把关曝光尺度
6.2.2 倡导理性互动
6.2.3 警惕消费主义的弊端
6.2.4 扩大公众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问责视角下电视问政的效果评价——以A市《电视问政》节目为个案[J]. 胡春艳. 探索. 2017(03)
[2]公民在场、政府效能评价与电视问政的运行机制——以武汉市电视问政实践为例[J]. 韩万渠,沈亚平,原珂. 理论导刊. 2016(08)
[3]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应注意的问题——以攀枝花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为例[J]. 瞿霞. 青年记者. 2016(14)
[4]政府“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培育——基于“媒介化社会”的视角[J]. 李娟.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1)
[5]电视问政:舆论监督中的公众话语权[J]. 黄芳. 青年记者. 2015(36)
[6]从政府形象传播视角论析电视问政节目[J]. 张仕勇. 新闻爱好者. 2015(11)
[7]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J]. 何梦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10)
[8]现代领导媒介形象设计与塑造[J]. 张茹. 新闻传播. 2015(11)
[9]媒体问政平台的运作方式及渠道拓展[J]. 张健. 中国记者. 2015(04)
[10]政治传播中的地方官员“脸谱化”现象研究[J]. 李轲. 当代传播. 2015(01)
硕士论文
[1]县域政府官员媒介形象呈现与优化[D]. 李杨.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南宁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政治传播功能研究[D]. 李婷.广西大学 2016
[3]责任政府视角下的电视问政研究[D]. 王珊.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政府官员媒介形象研究[D]. 王颖.黑龙江大学 2015
[5]电视问政节目研究[D]. 王静.新疆大学 2014
[6]电视媒体政府官员形象呈现研究[D]. 马真.南京大学 2013
[7]政府善治视域下的电视问政[D]. 王高岩.华中科技大学 2013
[8]我国国家领导人新媒体媒介形象传播研究[D]. 诸丽琴.苏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93644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官员媒介形象研究
1.3.2 电视问政节目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之处
2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官员媒介形象概念阐释
2.1.1 形象的概念
2.1.2 媒介形象的内涵
2.1.3 官员媒介形象及其呈现
2.2 问责型问政节目的概念
2.2.1 电视问政节目的由来与界定
2.2.2 问责型问政的形态与理念
2.3 媒介情境论
2.3.1 场景与场景定义
2.3.2 社会角色
2.3.3 前台与后台
2.3.4 中区行为
2.3.5 影响圈
3 问政舞台上官员的“表演”
3.1 表演和表演的要素
3.1.1 表演的内涵
3.1.2 表演的要素
3.2 官员“表演”的影响因素
3.2.1 影响官员“表演”的客观因素
3.2.2 影响官员“表演”的主观因素
3.3 官员的“表演”风格与形象呈现
3.3.1 问政中官员“表演”三个阶段
3.3.2 官员的“表演”风格类型
3.3.3 “表演”风格与“角色期待”的冲突
4 问责型问政节目对官员后台的暴露
4.1 问政场景中的官员后台
4.1.1 官员后台的范畴
4.1.2 政务后台与私人后台的区分
4.2 官员后台暴露的驱动因素
4.2.1 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
4.2.2 政府树立开明形象的需求
4.2.3 政治传播的发展需求
4.2.4 电子媒介的推动作用
4.3 问政节目对官员后台现实的呈现
4.3.1 暗访短片对官员后台的调查
4.3.2 互动问答对官员后台的折射
4.3.3 跟进报道对官员后台的追踪
4.4 后台形象与官员角色的冲突
4.4.1 履职期待与渎职懒政
4.4.2 才能期待与能力不足
4.4.3 廉洁期待与贪腐问题
5 融合场景对官员形象的影响与挑战
5.1 问责型问政——新媒介场景的融合
5.1.1 问政是多场景的重组
5.1.2 官员后台与前台被打通
5.1.3 媒介在场景融合中的作用
5.2 礼仪圈:新场景“表演”的新挑战
5.2.1 官员权威被挑战
5.2.2 电视揭露“伪善”
5.2.3 预期之外的危机
5.2.4 电视直播的特殊性
5.3 媒介内容圈:内容框架对形象的建构
5.3.1 把控公共议题
5.3.2 加入娱乐元素
5.3.3 渲染尴尬情绪
5.3.4 忽略“深后台”
5.4 领地接触圈:新型接触模式下的官员与公众
5.4.1 官员媒介意识被启发,但媒介素养不足
5.4.2 公民参与度扩大,但深度和理性不足
6 问责型问政节目中官员形象的构建策略
6.1 官员:掌握适度的中区风格
6.1.1 中区风格:融合前区与后区的技巧
6.1.2 改善“深后台”行为
6.1.3 觉醒媒介意识,进行形象修正
6.2 媒体:把握融合场景的理性
6.2.1 把关曝光尺度
6.2.2 倡导理性互动
6.2.3 警惕消费主义的弊端
6.2.4 扩大公众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问责视角下电视问政的效果评价——以A市《电视问政》节目为个案[J]. 胡春艳. 探索. 2017(03)
[2]公民在场、政府效能评价与电视问政的运行机制——以武汉市电视问政实践为例[J]. 韩万渠,沈亚平,原珂. 理论导刊. 2016(08)
[3]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应注意的问题——以攀枝花广播电视台《阳光政务》为例[J]. 瞿霞. 青年记者. 2016(14)
[4]政府“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培育——基于“媒介化社会”的视角[J]. 李娟.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1)
[5]电视问政:舆论监督中的公众话语权[J]. 黄芳. 青年记者. 2015(36)
[6]从政府形象传播视角论析电视问政节目[J]. 张仕勇. 新闻爱好者. 2015(11)
[7]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J]. 何梦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10)
[8]现代领导媒介形象设计与塑造[J]. 张茹. 新闻传播. 2015(11)
[9]媒体问政平台的运作方式及渠道拓展[J]. 张健. 中国记者. 2015(04)
[10]政治传播中的地方官员“脸谱化”现象研究[J]. 李轲. 当代传播. 2015(01)
硕士论文
[1]县域政府官员媒介形象呈现与优化[D]. 李杨.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南宁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政治传播功能研究[D]. 李婷.广西大学 2016
[3]责任政府视角下的电视问政研究[D]. 王珊.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政府官员媒介形象研究[D]. 王颖.黑龙江大学 2015
[5]电视问政节目研究[D]. 王静.新疆大学 2014
[6]电视媒体政府官员形象呈现研究[D]. 马真.南京大学 2013
[7]政府善治视域下的电视问政[D]. 王高岩.华中科技大学 2013
[8]我国国家领导人新媒体媒介形象传播研究[D]. 诸丽琴.苏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93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49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