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绥远抗战时期的《绥远日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7 21:42
  从历史上来看,民国初年,特别是30年代,日本对整个内蒙古的侵华行为日益严重,日本通过经济掠夺、思想文化奴役和扶植“伪蒙政权”这些手段,在侵占了察东、察北,并将冀、察两省“特殊化”以后,便处心积虑地准备发动侵绥战争,妄图占领绥远,进而控制整个华北和西北,实现其分裂中国的目的,建立伪“蒙古国”的迷梦。绥远抗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发生的。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当时绥远省的大报——《绥远日报》是如何对绥远抗战进行宣传的,并结合时代背景探究《绥远日报》为此做出的努力和其维护国家利益、民族统一的时代影响。相对于之前的研究,本文以绥远抗战为切入点,角度较新,对《绥远日报》的研究也更为详细,一定程度上能呈现当时绥远新闻界对绥远抗战的贡献。本文试图站在地方新闻史以及中国新闻史的高度,对《绥远日报》的抗战宣传做出评价,并希望能对当前的新闻史研究有所帮助。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来源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1. 研究的创新点
        2. 需要克服的困难
        3. 研究的不足
文献综述
    (一) 关于绥远抗战的研究
    (二)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报刊的研究
    (三) 关于《绥远日报》的研究
一、绥远抗战时期的绥远报业格局
    (一) 绥远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
        1. “九一八”之后的绥远情势
        2. 绥远抗战的经过
        3. 绥远抗战的重要意义
    (二) 傅作义主绥期间绥远报业格局
        1. 官方报刊的强势发展
        2. 民间团体爱国学生团体创办的报刊
        3. 新闻通讯社崭露头角
        4. 新闻行业团体出现
二、《绥远日报》概况及“九一八”以来的抗战宣传
    (一) 《绥远日报》概况
        1. 《绥远日报》创办始末及性质
        2. 《绥远日报》内容特色及版式特点
    (二) 《绥远日报》“九一八”以后的抗战宣传
三、《绥远日报》抗战宣传的新闻来源以及编辑手段分析
    (一) 采用多种消息来源,增强抗战报道声势
        1. 大量采用中央通讯社的抗战报道
        2. 尽力采用当地通讯社的抗战稿件
        3. 努力搞好本报的抗战报道
    (二) 运用多种文体,扩大抗战报道影响
        1. 运用评论文体,强调抗战的重要性
        2. 运用消息文体及时传递抗战动态
    (三) 使用多种编辑手段,做好抗战舆论引导
        1. 精心制作标题
        2. 运用集纳的手段
        3. 开辟相关抗战专栏
四、《绥远日报》抗战宣传的内容分析
    (一) 及时报道战争进程
    (二) 广泛报道政治人物的讲话和指示
        1. 对傅作义的相关报道
        2. 对阎锡山的相关报道
        3. 对“中央”的报道
    (三) 积极报道各地各界对战争的支持
        1. 关于北平学界支持绥远抗战的报道
        2. 关于绥远旅平、旅京同学同乡会支持绥远抗战的报道
        3. 关于绥远新闻界支持绥远抗战的报道
        4. 关于社会其他各界支持绥远抗战的报道
    (四) 讨伐汉奸,揭露日本侵华真面目
        1. 对日本谎言的揭露
        2. 劝解伪蒙军弃暗投明
        3. 对国际大背景的报道
五、《绥远日报》抗战宣传的形势分析
    (一) 《绥远日报》抗战宣传的得失评价和社会影响
        1. 《绥远日报》抗战宣传的得失评价
        2. 《绥远日报》抗战宣传的社会影响
    (二) 《绥远日报》抗战宣传的历史作用与国家认同
        1. 拥护中央,反对分裂
        2. 国家至上,民族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傅作义绥远抗战胜利原因探析[J]. 韩艳娟.  新西部(下半月). 2010(03)

硕士论文
[1]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国共两党报刊比较研究[D]. 程惠莎.内蒙古大学 2013
[2]试论傅作义与绥远抗战[D]. 刘凤茹.河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7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87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