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双重性:人性的实现与人性的异化
发布时间:2023-02-20 18:15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全面而又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场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变化还会继续延伸,技术生存逻辑以前所未有之势成为支配人和社会生存的形式。在这一技术变革下,人的内在精神发生较大的变化,人的内在品质和稳定性被打破,人与技术出现了双向建构,社会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形式被重新塑造,社会力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技术对人和社会改造已经渗入到深微之处,人类的生存空间实现了革命性的拓展。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络技术在创造全新生存图景时,网络技术对人及人的本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为促进人类本性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路径,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人性之恶的力量,给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具破坏性的后果。究其原因在于,网络技术的特性为人类本性的释放提供了完美“遮羞布”: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去中心化为全民融入网络提供了无差别参与通路,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充分展现自然本性、社会本性与精神本性的虚拟狂欢地。而且,伴随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人类本性在虚拟空间的影响已经逐步延伸拓展到了现实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现实社会的秩序,成为影响现实社...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人性
(二)实现
(三)异化
五、主要理论工具
(一)网络社会理论
(二)社会互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六、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性论的历史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中西方人性论思潮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人性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二、中国人性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观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人性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人性”化的过程
二、人类本性是社会文明秩序建构的基础
三、人性之恶引发社会冲突与战争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人性场域转变及人性基础的改造
一、互联网技术推进社会结构转型
二、网络社会中人性的虚拟场域建构
三、虚拟空间中的人性的复杂性
第二章 网络社会形态中的人性考察
第一节 网络社会形态中的人际互动
一、网络社会空间的交往概况
二、网络空间的信息“脱域”与自我建构
三、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际互动内容与结构
四、网络社会人际互动下的社会结构变化
第二节 网络社会形态中影响人性的动机
一、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性动机
二、网络公平正义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三、网络休闲娱乐需求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四、网络社会中情感需求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五、网络社会中网络工具性需求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第三节 网络社会形态中的人性结构
一、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的自然属性
二、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的社会属性
三、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的精神属性
四、网络空间中人性冲突与矛盾
第四节 网络社会人性与现实社会人性的对比考察
一、网络空间中的人性比现实人性更真实
二、网络空间中的人性比现实人性的更容易满足
三、网络空间中的人性比现实人性的危害性更大
第三章 网络对人性实现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网络推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
一、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
二、网络技术推动人的需要的满足
第二节 网络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一、网络技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网络文化空间
二、网络技术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三、网络技术为人的情感世界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渠道
第三节 网络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
一、网络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且专业的经验、知识和信息
二、网络技术改造人的思维的内部连接方式
三、网络化学习与教育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外部条件
第四节 网络促进人的自由的实现
一、网络技术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
二、网络空间尊重和满足个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由选择
三、网络促进人类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第四章 网络社会中的人性异化
第一节 网络经济的不正当参与扭曲人的逐利本性
一、网络技术促使人经济获利更加便捷化
二、网络技术在弱化人的道德理性的基础上异化了人的逐利性
三、网络炫富造成了人的精神贫困和价值迷失
第二节 网络虚拟交往导致人的现实感减弱与孤独感增强
一、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身体“在场”与“缺场”
二、身体“缺场”导致人的现实存在感减弱
三、“在线生存”增强人的孤独感
第三节 网络的工具性与娱乐性引发个体过度网络依赖
一、网络工具理性对人主体性的弱化
二、网络成瘾在异化人类本性的基础上引发社会犯罪倾向
第四节 网络虚拟技术消解人的道德性
一、网络社会空间的道德弱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技术对人的道德本性的弱化与异化
第五节 网络技术空间中的理性意识缺失与群体极化
一、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感性化趋势
二、网络时代人的非理性表达
三、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沉默螺旋”与群体极化
第五章 消解网络时代人性异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打造人性化的网络公共空间
一、尊重民众的网络自由权,明确网络自由的边界
二、重视网络安全,保护网民个人隐私
三、营造网络公平正义的空间环境
四、加强网络信息管理,规范信息传播
第二节 完善网络空间理性制度
一、培养和塑造网民的个人理性
二、构建网络公共空间的理性体系
第三节 规范网络公共空间的参与行为
一、提升网络主体的媒介素养
二、强化网络公共空间的交往行为管理
三、打击网络社会犯罪行为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网络中的人性是现实人性的“镜像”反映
(二)网络技术在事实上为人性的展现赋权
(三)防止网络空间中的人性异化关键在于确立网络公共空间的理性制度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细分学科中网络人性的深度研究
(二)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人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7073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人性
(二)实现
(三)异化
五、主要理论工具
(一)网络社会理论
(二)社会互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六、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性论的历史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中西方人性论思潮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人性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二、中国人性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观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人性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人性”化的过程
二、人类本性是社会文明秩序建构的基础
三、人性之恶引发社会冲突与战争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人性场域转变及人性基础的改造
一、互联网技术推进社会结构转型
二、网络社会中人性的虚拟场域建构
三、虚拟空间中的人性的复杂性
第二章 网络社会形态中的人性考察
第一节 网络社会形态中的人际互动
一、网络社会空间的交往概况
二、网络空间的信息“脱域”与自我建构
三、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际互动内容与结构
四、网络社会人际互动下的社会结构变化
第二节 网络社会形态中影响人性的动机
一、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性动机
二、网络公平正义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三、网络休闲娱乐需求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四、网络社会中情感需求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五、网络社会中网络工具性需求影响下的人性动机
第三节 网络社会形态中的人性结构
一、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的自然属性
二、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的社会属性
三、网络社会形态下的人的精神属性
四、网络空间中人性冲突与矛盾
第四节 网络社会人性与现实社会人性的对比考察
一、网络空间中的人性比现实人性更真实
二、网络空间中的人性比现实人性的更容易满足
三、网络空间中的人性比现实人性的危害性更大
第三章 网络对人性实现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网络推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
一、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
二、网络技术推动人的需要的满足
第二节 网络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一、网络技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网络文化空间
二、网络技术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三、网络技术为人的情感世界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渠道
第三节 网络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
一、网络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且专业的经验、知识和信息
二、网络技术改造人的思维的内部连接方式
三、网络化学习与教育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外部条件
第四节 网络促进人的自由的实现
一、网络技术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
二、网络空间尊重和满足个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由选择
三、网络促进人类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第四章 网络社会中的人性异化
第一节 网络经济的不正当参与扭曲人的逐利本性
一、网络技术促使人经济获利更加便捷化
二、网络技术在弱化人的道德理性的基础上异化了人的逐利性
三、网络炫富造成了人的精神贫困和价值迷失
第二节 网络虚拟交往导致人的现实感减弱与孤独感增强
一、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身体“在场”与“缺场”
二、身体“缺场”导致人的现实存在感减弱
三、“在线生存”增强人的孤独感
第三节 网络的工具性与娱乐性引发个体过度网络依赖
一、网络工具理性对人主体性的弱化
二、网络成瘾在异化人类本性的基础上引发社会犯罪倾向
第四节 网络虚拟技术消解人的道德性
一、网络社会空间的道德弱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技术对人的道德本性的弱化与异化
第五节 网络技术空间中的理性意识缺失与群体极化
一、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感性化趋势
二、网络时代人的非理性表达
三、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沉默螺旋”与群体极化
第五章 消解网络时代人性异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打造人性化的网络公共空间
一、尊重民众的网络自由权,明确网络自由的边界
二、重视网络安全,保护网民个人隐私
三、营造网络公平正义的空间环境
四、加强网络信息管理,规范信息传播
第二节 完善网络空间理性制度
一、培养和塑造网民的个人理性
二、构建网络公共空间的理性体系
第三节 规范网络公共空间的参与行为
一、提升网络主体的媒介素养
二、强化网络公共空间的交往行为管理
三、打击网络社会犯罪行为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网络中的人性是现实人性的“镜像”反映
(二)网络技术在事实上为人性的展现赋权
(三)防止网络空间中的人性异化关键在于确立网络公共空间的理性制度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细分学科中网络人性的深度研究
(二)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人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7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74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