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伪科学传播中的受众异化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4-02-03 14:58
  科学的快速发展已经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并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不同的个体、组织、机构进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播内容的干扰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传播受众的异质性而导致伪科学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异化现象的发生。在受众视野中,伪科学传播的内容、层面、途径都在不知不觉地促成受众异化,给受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中国正迫切需要科学发展,助力民族振兴的关键时刻,如何有效的防范伪科学传播中受众异化的发生,成了我们的现实问题和危机。本文基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以及波斯曼的媒介生态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从社会、媒体、受众三个维度对伪科学传播中的受众异化成因、危害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受众异化问题的出现,直接的原因是伪科学信息的传播,而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媒体、受众之间社会传播环境、传播渠道、媒体传播机制、受众现实需求以及科学素养的缺乏所致使。因此,防范由于伪科学传播而造成的受众异化,厘清伪科学传播中受众异化问题所面临的重大障碍及挑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传播的健康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伪科学”与科学尚未形成明确且严格的界...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研究思路图

图1-1研究思路图

本文的不足在于:由于“伪科学”与科学尚未形成明确且严格的界限,因此,对于伪科学传播事件的选择进行分析讨论时,尚未完全做到科学和准确。同时,也由于笔者探索引起伪科学传播中受众异化的原因及对策的个案选择有限,这样自然限制了本研究预设的解释范围。这些不足,提示本研究下一步应根据伪科学传....


图3-1单线式传播途径

图3-1单线式传播途径

其一,单线式传播途径。信息从传播者(A)经过B、C?(既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依次进行传递,直至X(信息的终结者,即只接受信息不再继续传播信息),整个过程是一个单一的线条(如图3-1所示)。这种途径的传播速度比较慢,范围较窄,但私密性相对较强。其二,流言式传播途径。作为传播源....


图3-2流言式传播途径

图3-2流言式传播途径

其二,流言式传播途径。作为传播源的信息传播者(A)将信息分别传递给周围的所有人(如图3-2所示)。例如,A认为方便面桶内所贴的反光性防水纸为“蜡”所制成,因此逢人便“普及”这则伪科学信息,B觉得似乎是这个道理于是立刻“转告”给家人或朋友。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传播常发生于非固定组织....


图3-3簇式传播途径

图3-3簇式传播途径

其三,簇式传播途径。信息由一个传播者分别传递给两个或更多受传者。即,信息的传播者(A)选择性的将信息传递给周边的B、D、G,D又选择性的传递给了C、E,G选择性的传递给了F、K(如图3-3所示)。这样的信息以成倍的速度进行传播,其传播效率极高,同时,这种途径中的传播者在进行受传对....



本文编号:3894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894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2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