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闻英语及语法隐喻的互文性

发布时间:2014-07-01 06:45
    〔摘 要〕本文运用语法隐喻以及互文性理论来分析新闻英语,以表明互文性的动态性。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篇特征的具体表现。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新闻英语中,构成了语篇的互文性。这种现象英语论文范文有助于在同一语篇内不同成分之间建立语义联系,保持了意义的延续性。
    〔关键词〕语法隐喻; 新闻英语; 互文性;英语论文范文

    一、引言

    新闻英语一直备受关注。以英语为媒介的传媒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新闻英语主导世界舆论,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它备受各种政治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使。许多英语新闻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着各种意识形态,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辛斌,2005:83)。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语篇进行了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但大多都是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研究的,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辛斌,2000)相对而言,国内对新闻语篇互文性的研究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语法隐喻的角度,解读新闻英语中的互文性现象。

    二、语法隐喻概述

    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Halliday(1985)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种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给定意义的两种表达变异———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义”(transferred)的语言。Halliday(1985)对语法隐喻的性质、功能、阐释和归类等都有独到见解。在谈到隐喻和语言的关系时,他指出隐喻性的表达必然是相对某种非隐喻性的或“字面”表达形式而言的,只不过Halliday更倾向于使用“一致的”这一术语来替代“字面的”。表面看来,这似乎与非构建主义观点相一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关于隐喻的功能,Halliday认为,隐喻能给语义组合增添语义特征,因此隐喻与“一致的”表达形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的关系,但并不完全同义。另一种可能性是,隐喻从一开始便是语言的内在性质之一。Halliday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并分别从其语法体系中的及物性系统和语气/情态系统角度探讨语法隐喻。

    三、互文性概述

    “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J. Kristeva第一个提出的,她认为(1966):”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换言之,“互文性”指的是此文本和他文本间的相互关系。De Beaugrand和Dressler(1981)把“互文性”称为“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意味着一个文本是另一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旨在为两文本读者理解他文本时提供一个合理的框架。“互文性”在文本中往往以多种形式存在。”嫁接”可以被用来形容”互文性”在文本中的渗透,它显示了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借用和吸收,有时是词汇层的,有时是段落层的,有时是篇章层的,有时是文体层的。一种文本的产生有它自己的特色,同时还有修辞等方面的需要来优化本文本的表达和文采,所以从他文本中模仿、抄袭、仿拟、引用、转换等构造新的文本,与此同时作者也就把相互的关联性联系起来了。“互文性”不仅表现在部分的吸收和转借他文本的语言材料,还表现在吸收和转借以前话语或文本的文体。从中可以看出::文本间的相互指涉使译文不乏幽默之感。“互文性”体现了文本间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连接。

    四、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与互文性

    韩礼德(1985: 321)认为,“把意义用词语表达出来,......总是有一些惯常的表达方式”。“惯常的”指人们所期望的选择。但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发现一种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话者或许从交际的目的出发,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词语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语法性状,如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连词转化为动词等。韩礼德把这种发生在语法层面的变异称之为语法隐喻。系统功能语法将惯常的表达方式称之为一致式;将发生了变异,带有语法隐喻性质的表达方式称之为隐喻式。例如:
(1a)The brakes failed.
(1b) Brake failure participant process classifier entity.
(1a)为中的the brakes是表示参与者的名词,failed则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句子转化成了名词短语。除了动词的名词化外,形容词的名词化也是一种常见现象。
(2a)The thermoplastic is atactic. (2b)The actacticity of the thermoplastic participant quality entity classifier.名词化可视作一个小句”打包”(pack)成词组,或两三个小句“打包”成一个小句的过程。下面的例子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这一过程:
(3a)In order to argue that this is not so he simple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no synonyms in mental language.
(3b) The argument to the contrary is basically an appeal to the lack of synonymy in mental language.
(3a)包含4个小句,(3b)是一个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的小句,那么上例中的隐喻化是怎样实现的呢?隐喻式中有两个名词词组:the argument to the contrary和an appeal to the lack of synonymy in mental langrage,都是名词化的结果。否定的存在句there are no synonyms名词化为the lack of synonymy;投射句组he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no synonyms 名词化为his appeals to the lack of synonymy...;小句this is not so名词化为the contrary;投射句组to argue that ...not名词化为the argument to the contrary。上述三例中的句a和句b分别代表的就是所谓的一致式和隐喻式。一致式和隐喻式都指同一事件,而不同的语言形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传统,也受到文本及语篇的制约。我们将采用互文性概念来探究这一现象。

本文编号: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692.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关于新闻宣传及大众趣味的思考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9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