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9 11:02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论文发表 >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

发布日期: 2014-03-19 发布:  

  2014年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4年2期

  [摘 要]网络环境对于传统媒体的媒介环境、媒介体制等各方面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技术的变革能够改变媒介生态环境,同时也促使传播主体的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的环境下,技术冲击带来的改变对于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面对环境的改变,每一个新闻记者和信息传播者都应该与时俱进,用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管理部门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的引导机制,共同创造一个康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网络环境;新闻记者;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00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王冰(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政教部主任,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较传统媒体阶段更加的复杂。如何解决新闻记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角色定位问题,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新闻记者角色定位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新闻记者角色科学定位的保障。我国目前专门针对网络媒介新闻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少数几部法规。而且由于互联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立法的速度和法律意识难以跟上,目前出台的这些法律法规条文大多只是作了一些宽泛的限定,重于形式,,而操作性的内容比较少,一些界定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执行与判断标准,实际操作时难以把握。
  同时,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记者因为自身定位不明确而触犯法律法规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记者“隐性采访”、替采访对象利益代言、“钓鱼采访”等等现象,正是由于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身份定位不明确,法律规定不完善所导致的。因此,加强网络平台新闻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新闻法律法规,尤其是对新闻记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角色定位进行分类和界定,对于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进行规范和引导,明确新闻记者及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明细法律准绳和标准,对于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新闻记者职业角色内容
  在社会中,每个职业承担的社会角色都不同,每个角色所应釆取的行为也不同。职业角色决定了某种职业行为应该符合该职业的行为规范。规范记者的职业角色定位,需要首先明确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和素养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为社会公众利益代言;第二,新闻记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报道者的身份和立场;第三,新闻记者的权利应该限制在信息传播和流通的领域;第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事实第一性;第五,遵守社会法律法规。
  在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定位需要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和内容:第一,提高职业记者的准入门檻和标准,.确保新闻记者的素质;第二,明确新闻记者在网络媒体当中的行为规范;第三,继续完善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量化的行为准则。此外,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制度还要考虑到网络环境的特性,对于网络新闻记者和传统新闻记者的不同角色要分别定位,合理引导。
  三、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引导机制
  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着网民对信息透明的急切需求以及网络谣言等重大的问题。这对于新闻记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角色定位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明确新闻记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角色定位,需要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引导机制,确保信息传播的透明和真实。
  首先,要加强信息透明。网络传播的特征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模式中,“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但在网络舆论中,主题设置被平民化,舆论演化的“蝴蝶效应”得到显著体现。
  网络舆论由于其传播的跨地域性等特征,不能采用屏蔽关键词等控制性的手段,而应积极面对,采用占据权威消息来源、与网民形成互动等形式,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首先应坚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征极易引起人们对事件认识的不全面甚至误解,如果采用删帖、屏蔽关键词等方式,使事件更加不透明。且网络传播的多样化,很难完全对网络进行控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只有积极推进信息透明,及时发布全面、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避免偏激的舆论出现,使得新闻记者及信息传播者始终保持真实、客观的报道者角色。
  其次,要建立网络辟谣制度。网络谣言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它具有社会传播的基本特征,只不过这些基本特征发生了一些偏移和转向。主要表现为:第一,网络谣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而这种信息是由混乱符号和不确定意义组成的。由此而导致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产生,传播结构和传播系统的失调,最终造成社会成员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网络谣言传播是在一定场域中进行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只不过这种社会关系是在传播主客体的非秩序化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第三,网络谣言传播是一种失衡的信息系统,由于基于特定社会结构的常态传播系统失去平衡,结构和秩序的改变,使传播系统的内外能量输出受到干扰,甚至导致整个信息传播系统的崩溃。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关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关系样式或模式。杨保军认为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历史关系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受不分的混沌关系,传受分立的对应关系,传受和谐的一体化关系。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源已经从传统的大众媒介及其控制机构逐步扩展到了公众个体层面,传统的传播格局中泾渭分明的传者与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传受角色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互换。特别是在新媒体景下,其自媒体的特性日益凸显,在赋予公众更多媒介接近权和话语权的同时,网民已从传播者或受传者单一角色向传受双重角色转化,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受传者。传播者与受传者其角色发生变化时,谣言传播形态也会随之变化。当前,治理民间舆论场的网络谣言面临多重困境,要想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确处理网络谣言和舆论监督的关系;第二,完善权力公开、信息透明机制;第三,依法处置危害严重的不实网络谣言;第四;切实打通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之间的对立和鸿沟。   四、构建良好的网络媒介生态环境
  按照媒介生态理论的内涵,对媒介生态环境影响颇大的要素有周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人,不同环境中的特定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媒介生态环境系统。对网络媒介的媒介生态进行分析,主要还是依托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行业生态环境、受众环境。
  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研究媒介生_环境,首先要对宏观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解。由于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差别,我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自建国以来,一直都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和化的发展方向,历次党代会都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之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都日益便捷,这也对当前的媒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上半年,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媒介制度,包括媒介所有权和管理制度两方面,这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国家主要的传播制度和社会规范。
  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媒介生态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媒介体制,明确媒介性质,者对于处于媒介核心地位的媒介人即新闻记者、传播者以及受众角色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媒介管理方面,注重保护言论自自由,同时要注意预防和禁止非法言论和网络谣言。
  五、新闻记者和受众媒介素养的培训
  媒介素养,又称为媒介认知。媒介素养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导人们如何认识媒介和使用媒介。美国学者斯坦利·J ·巴伦补充了另一位学者阿特·西尔弗布赖特关于媒介认知的看法后提出:媒介认知要能够意识到媒介产生的影响;能够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分析和讨论媒介信息的战略;理解媒介内容,媒介作为文本能够为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注入智慧;具有享受、理解和欣赏媒介的能力;对媒介职业工作者的道德和伦理义务有所理解;发展恰如其分的、行之有效的制作才能。
  新闻记者本质上是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受到受众需求和要求的影响。例如,互联网出现以前,受众对新闻记者的要求主要是报道新闻事件,进行舆论监督等,与之相应,记者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更多的被赋予“把关人”和“社会公器”的期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新闻信息要迅速、即时,而且还要求新闻记者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反馈,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凸显出联络员的特点。因此,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受众期望和要求,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另一方面,也要对受众群体尤其是网民进行各种媒介素养的培训。
  目前,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媒介素养的培养没有完善的制度和体系。我们应该在掌握媒介素养自身属性的基础上,结合网民自身特点,建构全体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模式,这是提高其使用媒介能力的切实途径。
  首先,加强媒介文化素养,提升对媒介文化属性的认识。不同的媒介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网络媒介的文化属性具有网络虚拟环境的特点,具有随意性,开放性,创新性以及趣味性。网络文化虽然产生于网络虚拟世界,但是又往往来自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比如视“无厘头”、“搞笑”为鼻祖的网络幽默文化和娱乐文化,比如“80后”的所谓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和“90后”的非主流文化等等,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正因如此,民需要提升自身媒介文化素养,以便在各种文化和潮流泛滥的网络世界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品味。
  其次,树立正确的个人媒介意识。网络媒介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作为一种全新的多品种融合的大平台,在带给我们海量信息和丰富的娱乐产品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滋生不良生活习惯和身心健康问题。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为183万个,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站也蕴藏着巨大的危险和危机。互联网将信息的“推出”(push)改为信息的“拉出”(pull),这不仅是受众主体意识的体现,也说明网络中信息的海量与庞杂。网民在“拉出”信息时,要有针对性和规划,太过盲目则会降低互联网的使用效能,也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享受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快捷、丰富时,也要认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尽量远离虚假、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避免网络犯罪及网瘾等严重社会问题。
  第三,提高信息的分析和使用能力。网络媒介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发布不可计数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是真实的、可信的、健康的信息,但是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虚假的、夸大的、骗人的信息充斥其间,让人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降低判断的能力。尤其是现在各种"标题党”、“网络水军”“五毛党”等各种怀有不良目的或利益驱使的因素存在,使得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因此,要想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就需要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和使用有用信息的能力。
  第四,要有一定的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共同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虚拟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但是同样需要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要想改变网络环境中虚假信息泛滥的状况,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决不发布虚假信息,不发布不良的色情、暴力、欺瞒诈骗等信息。同时,要注意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当受到网络上的攻击和伤害,侵犯到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时候,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对网络上违法犯罪分子予以反击和制裁。
  〔责任编辑:谭 蕊〕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97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9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