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可吸入颗粒物的尺寸对其在弹性肺泡中沉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30 02:03

  本文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的尺寸对其在弹性肺泡中沉积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可吸入颗粒 肺泡 动网格 直接数值模拟


【摘要】:为探究颗粒的尺寸对其在人体肺泡域内沉积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二维球状肺泡模型。为使模拟工况与人体真实生理过程一致,采用正弦呼吸函数作为边界条件,并且采用动网格技术使肺泡作周期性的收缩扩张运动。整个模型的尺寸与人体真实肺泡尺寸一致,网格尺度达到了微米级,流场采用了直接数值模拟算法,颗粒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追踪。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 肺泡 动网格 直接数值模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6161)
【分类号】:R363;X513
【正文快照】: 0引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在进入人体呼吸道后,有一些没有沉积在呼吸道的传导气管上,而是深入到人体呼吸道终末处的气体交换区沉积,从而导致诸多疾病,如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喷雾药剂被用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因此,了解和认识呼吸系统末端结构中的流场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景娟;宁智;付娟;卢小珍;;上呼吸道内可吸入颗粒物运动及沉降的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7期

2 邵龙义,时宗波,黄勤;都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J];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王佳琳;可吸入颗粒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J];今日科技;2001年09期

4 朱广一;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2年05期

5 赵生才;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和防治对策——香山科学会议第183次学术讨论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2年06期

6 边归国;影响人类健康的可呼吸性和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近况[J];福建环境;2003年03期

7 吕森林,邵龙义,时宗波,李红,肖正辉;环境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纪玉玲,江婷;浅谈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变化规律[J];中国疗养医学;2004年05期

9 单美,王训,亓华;泰安市城区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邱玲,金永民,孙晓怡,王寒梅;抚顺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特征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宁微;马雁军;张菁;;可吸入颗粒物引发的沈阳冬季污染过程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傅巍;蔡九菊;董辉;张亚田;;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研究[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小刚;李海滨;向银花;赵增立;陈勇;;废弃物燃烧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排放特性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学敏;庄马展;王坚;曹超;;主因子分析法在厦门市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上的应用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洪盛茂;焦荔;包贞;;杭州市区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受气象因素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晋;;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健康损失价值估算[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李晋;;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健康损失价值估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玺璞;章鹏飞;许继云;米建春;;可吸入颗粒物研究中的实验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陈玉鑫;陈旭;汪庆华;查良镇;;可吸入颗粒物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李炬;张晓玲;徐晓峰;徐静;曹晓彦;;北京局地环流对可吸入颗粒物影响观测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马昭 实习生 武小娟 张欢欢;前两月蓝天减少18个[N];西安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淼淼;专家称北京PM2.5超标或将是常态[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3 金涛邋通讯员 鄢祖海 实习生 高鸿;专家历时2年“解剖”PM10[N];长江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蕾;测测一根绒毛的重量[N];中国质量报;2010年

5 记者 陈慧;可吸入颗粒物是首要污染[N];中山日报;2005年

6 记者 马昭;我市上月收获25个蓝天[N];西安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轶慧;2017年重污染天大幅减少[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赵建国;与雾霾“斗法”,用专利说话[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9 市民 段思平;对“治霾神器”能否少点治本苛责[N];健康报;2014年

10 记者 章莹;无锡大气中飘浮的多为土壤尘[N];无锡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强华;南京市工业和商业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2 陈圆圆;基于遥感与模式技术的华东地区可吸入颗粒物预报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陈晓乐;人体呼吸道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与仿生实验[D];东南大学;2015年

4 姚刚;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声波团聚[D];东南大学;2006年

5 刘彦飞;哈尔滨市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陈飞;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及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5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115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