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脊液、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11 06:30
本文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脊液、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应激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艾司西酞普兰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慢性应激致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脊液、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和非应激组,应激组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刺激8周;刺激4周后根据行为学评估[包括强迫游泳实验(FST)、蔗糖水偏爱实验(SPT)、旷场实验(OFT)]及体质量将抑郁行为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和抑郁给药组,非应激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给药组,各组6只。第5周起给予两给药组艾司西酞普兰(10 mg/kg·d)腹腔注射4周。刺激及给药结束后对各组大鼠再次行为学评估并检测脑脊液、血清BDNF水平。结果:CUMS 4周后,与非应激组相比,应激组FST中不动时间显著延长,SPT显著降低,OFT中路程及站立次数显著减少,体质量显著降低(P均0.01);药物干预4周后,与抑郁模型组相比,抑郁给药组FST中不动时间显著缩短,SPT及OFT中总路程显著增加(P均0.05);脑脊液、血清BDNF水平抑郁模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抑郁给药显著高于抑郁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可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行为,提高脑脊液及血清BDNF水平。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
【分类号】:R749.4;R-332
【正文快照】: 迄今为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006年Duman等[1]总结了过去十多年关于抑郁症发生发展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他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再生、神经可塑性和功能修复中的作用,提出了抑郁症发生的神经营养假说。该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内以BDNF为代表的神经营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成君;张元军;孙振晓;范学玲;宋瑞荣;李德禄;何爱芝;王桂霞;李再宝;;西酞普兰与氯丙咪嗪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抑郁焦虑症状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7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1170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1702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