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γδT细胞对内源性配体分子人MutS同源蛋白2的识别机制及相关天然免疫监视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类γδT细胞对内源性配体分子人MutS同源蛋白2的识别机制及相关天然免疫监视作用研究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MutS同源蛋白2 内源性配体 γδT细胞 肿瘤免疫 感染免疫
【摘要】:人类γδT细胞是T淋巴细胞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机体抗肿瘤及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已发现和鉴定出的抗原(或配体)数量有限,且缺乏相应的反应性亚克隆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的结构信息,γδT细胞与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人类MutS同源蛋白2(Human MutS homologue 2, hMSH2)是DNA错配修复蛋白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通常定位于细胞核并与hMSH3或hMSH6形成异源二聚体,参与修复DNA合成中的碱基错配,以保证基因组的忠实性。遗传性或获得性的hMSH2缺陷与诸多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本实验室采用基于TCR互补决定区36链(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 3δchain, CDR3δ)肽结合特性的免疫亲和筛选技术策略,用OT3肽探针从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细胞提取物中钓取了三个可能被Vδ2 TCR识别的配体,hMSH2是其中之一。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hMSH2在SKOV3的细胞表面有异位表达,γδT细胞对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亦可为抗hMSH2抗体(Antibody, Ab)部分封闭。鉴于此,我们推测hMSH2是一个能为γδT细胞所识别的、肿瘤相关的内源性抗原(或配体)分子。本研究旨在对此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探讨γδT细胞识别hMSH2的分子机制及hMSH2在γ6 T细胞介导的天然免疫监视应答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的第一项研究内容旨在探索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宫颈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及卵巢癌肿瘤细胞系HeLa、803、NCI-H520、HR8348、SKOV3、HO8910及ES-2细胞中hMSH2的基因序列、mRNA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情况,并对这五种肿瘤病人癌组织标本中hMSH2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hMSH2在受测的七种上皮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异位表达(阳性率14.2~68.2%),而在正常对照细胞HK-2、成纤维细胞及γδT细胞表面则几乎没有表达(阳性率2.2%),提示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可能具有普遍意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的结果也显示,hMSH2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出现异常的亚细胞分布,表现为广泛的胞膜、胞质异位表达,胞核分布则多减弱或消失。基因测序结果表明,hMSH2的基因序列在大多数上皮肿瘤细胞系中并无突变,其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上皮肿瘤细胞系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hMSH2在上皮肿瘤细胞表面不寻常的异位表达为其作为γδT细胞识别的配体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的第二项研究内容重点验证了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膜异位表达的hMSH2的识别作用。首先,运用抗体杀伤封闭实验,在HeLa、803及NCI-H520细胞中初步证实了hMSH2的膜异位表达与γδT细胞对上皮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间存在联系。其次,运用小RNA干扰(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技术靶向沉默HeLa、803及NCI-H520细胞中hMSH2的表达,并比较γδT细胞对干扰组及Mock组杀伤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异位表达的hMSH2的确能被γδT细胞识别,并参与γδT细胞对上皮细胞肿瘤的免疫监视作用。随后,通过杀伤实验及重组hMSH2 (Recombinant hMSH2, rhMSH2)体外刺激实验进一步证实Vδ2 T细胞是hMSH2的主要反应性γδT细胞亚群。最后,通过对HeLa、803及NCI-H520细胞膜蛋白的分离纯化Western blot分析,鉴定出上皮肿瘤细胞膜异位表达的hMSH2为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MW)约105千道尔顿(Kilodalton, kDa)的全长蛋白质。 由于Vδ2 T细胞组成性地表达NKG2D受体,且有研究表明γδT细胞的某些配体分子如MHCⅠ类分子链相关抗原A和B(MHC classⅠ-related chains A and B, MICA/B)、UL16结合蛋白4(UL16-binding protein 4, ULBP4)等存在TCR及NKG2D双重识别机制,本文的第三项研究内容着重探讨了γδT细胞对hMSH2的识别是否同样存在TCRγδ及NKG2D双重途径。首先,用抗体封闭与siRNA干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TCRγδ和/或NKG2D封闭是否能够抑制膜异位表达hMSH2所介导的γδT细胞(或NK-92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作用;其次,将rhMSH2蛋白在体外与γδT细胞预孵育,经流式细胞术分析rhMSH2对TCRγδ及NKG2D的竞争性结合作用;此外,运用表面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对NKG2D与rhMSH2的直接结合作用及亲和力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hMSH2介导的γδT细胞(或NK-92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能被anti-TCRγδ和/或anti-NKG2D Ab封闭所抑制;rhMSH2能竞争性地与TCRγδ及NKG2D结合;NKG2D能直接与rhMSH2结合,Kd值为132 nM。这些结果说明γδT细胞对hMSH2的识别存在TCRγδ及NKG2D双重途径。 γδ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γδT细胞识别的某些内源性抗原(或配体)分子,如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90、HSP60及ULBPs等,在病毒感染细胞中出现表达上调。因此,本文的第四项研究内容通过建立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转化细胞模型,观察hMSH2在EBV转化类淋巴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这种变化对γδT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作用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hMSH2在γδT细胞介导的病毒感染免疫监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EBV感染细胞hMSH2的转录水平及膜异位表达均明显增高;膜异位表达的hMSH2亦介导了γδT细胞对EBV感染细胞的识别,并显著增强了γδT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这提示hMSH2可能如γδT细胞识别的大多数内源性抗原(或配体)一样具有应激分子的特性,且在γδT细胞介导的抗EBV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异位表达的hMSH2能被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γδ和NKG2D双重识别,并主要参与Vδ2 T细胞介导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上皮肿瘤细胞膜异位表达的hMSH2为MW约105 kDa的全长蛋白;(4)hMSH2的异位表达能被EBV感染所诱导,并显著增强γδ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作用。 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一是初步验证了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提示hMSH2可能是一个新发现的上皮肿瘤标志分子;二是首次证明hMSH2作为一个肿瘤相关的内源性抗原分子,能通过TCRγδ及NKG2D双重识别途径被γδT细胞识别,为γδT细胞识别的抗原(或配体)谱增添了新的分子,揭示了γδT细胞识别、杀伤上皮来源肿瘤细胞的新的分子机制;三是首次报道了hMSH2分子在EBV感染细胞中的诱导表达,并阐明了该分子在γδT细胞介导的抗EBV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揭示了γδT细胞识别和清除EBV病毒感染细胞的新的分子机制,丰富了目前对γδT细胞在病毒感染免疫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总之,本文通过对上皮来源肿瘤细胞及EBV转化B细胞表面hMSH2的异位表达及γδT细胞对其识别机制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γδT细胞免疫监视的新型作用方式,为全面阐明γδ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亦为建立新的肿瘤及病毒感染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的靶标分子。
[Abstract]:Human gamma delta T cell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T lymphocyte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ti-tumor and anti infection immune responses of the body. However, as has been found and identified the antigen (or ligand) quantity is limited, and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reactive subclones of T cell antigen recognition receptor (T cell, receptor, TCR)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 cells and tumor cells or virus-infected cells still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Distinct Pattern of Human Vδ1 γδ T Cells Recognizing MICA[J];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05年04期
2 贺伟锋;程文广;胡婕;罗高兴;陈希炜;尹芝南;吴军;;激活后γδT细胞迅速增殖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J];重庆医学;2006年24期
3 蒋欣欣,何洪彬,马驰,张惠媛,何维;γδT细胞对EB病毒转化人类B淋巴细胞的免疫识别[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4 陈永玲;梅冰;王昌富;邓明凤;袁琳;;MICA基因外显子2~4多态性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02期
5 郑方遒;邱明才;;MICA微卫星等位基因A5.1与天津汉族LADA相关[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年02期
6 Paul Terasaki;;器官移植体液免疫理论[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1年01期
7 Shou-Chuan Shih;Yann-Jinn Lee;Hsin-Fu Liu;Ching-Wen Dang;Shih-Chuan Chang;Shee-Chan Lin;Chin-Roa Kao;;Polymorphism in transmembrane region of MICA gene and cholelithias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Bovine Leucocyte Antigen ClassⅠChain-related Genes 2 In preganant Dairy Cows and Neonatal Calves[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Nonclassi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Take Capital Contribution to Reproduction of Dairy Cow[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燕;肿瘤浸润性γδ1T细胞(γδ1TIL)CDR3δ1区的序列分析及TCRγδ1 CDR3δ1结合肿瘤抗原的分子结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郑方遒;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临床特征和MICA微卫星等位基因A5.1与中国人LADA相关联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3 宋英晖;白细胞介素15在抗肿瘤免疫机制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4 齐锦;MICA反应性γδT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5 赵建晴;MICA反应性Vδ1 γδ T细胞受体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许春萍;γδT细胞抗原识别机制:TCRδ_2-CDR3的抗原结合特异性与TCRδ_2-CDR3合成肽钓取抗原表位的新策略[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王惠明;IFN-γ对单核细胞分化、MICs表达的影响以及MICs在单核细胞-NK/T细胞“对话”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哈肖别克·卡斯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相关A基因(MICA)抗体与临床肝移植排斥的相关性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9 郗雪艳;T细胞受体δ2链互补决定区(CDR)3与抗原结合的分子结构基础[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陈慧;采用基于CDR3δ肽结合特性的免疫—生物化学技术策略鉴定TCRγδ所识别的新型配体-hMSH2蛋白[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s,
本文编号:1342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4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