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生物效应因素的体外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影响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生物效应因素的体外实验研究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 抗凝剂 激活剂 生长因子 髓核 组织工程
【摘要】:背景及目的: 富血小板血浆生物效应的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PRP制备的方法、血小板的完整性、抗凝剂及激活剂的选择等。我们旨在寻找二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最佳离心方案,并比较不同抗凝剂与激活剂组合应用对富血小板血浆释放生长因子的差异。 方法: 1.抽取新西兰兔全血,分别采用3种离心方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A组:2400转/分离心10分钟、3600转/分离心15分钟;B组:2000转/分离心10分钟、3000转/分离心15分钟;C组:3000转/分离心10分钟、4000转/分离心15分钟。比较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来选择最佳离心方案。 2.抽取新西兰兔全血分别以依地酸钠钙(EDTA)和肝素钠(HS)抗凝,采用最佳离心方案来制备PRP(富血小板血浆);分别计数全血和各组PRP血小板数目,并计算各组PRP血小板回收率。用牛凝血酶和Ⅰ型胶原激活各组PRP,,在激活富小板血浆后2小时、1天、3天、5天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全血和各组合PRP凝胶中转移生长因子(TGF-β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B)的浓度,比较各组间两种生长因子释放方式和浓度的差异。 结果: 1.A组离心方法PRP血小板计数1315.14×109/L,是全血血小板计数的5.85倍,血小板回收率为70.28%;B组离心方法PRP血小板计数1005.32×109/L,是全血血小板计数的4.48倍,血小板回收率为53.73%;C组离心方法PRP血小板计数850.12×109/L,是全血血小板计数的3.78倍,血小板回收率为45.53%。A组离心方法制备的PRP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回收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A组、B组、C组三种离心方法之间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回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使用EDTA作为抗凝剂制备的PRP血小板计数是全血的5.8倍左右,血小板回收率为69.81%;使用肝素钠作为抗凝剂制备的PRP血小板计数是全血的4.13倍左右,血小板回收率为49.61%。EDTA与Ⅰ型胶原组合制备的PRP凝胶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B)累积释放量最大,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现使用Ⅰ型胶原作为激活剂的PRP凝胶中TGF-β1和PDGF-AB两种生长因子的释放方式都是持续稳定缓慢的,并且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激活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873);而凝血酶激活的PRP凝胶释放生长因子的速度则较为快速。 结论: 1.2400转/分离心10分钟、3600转/分离心15分钟可能是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的最佳离心方案。 2.使用依地酸钠钙与Ⅰ型胶原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所释放生长因子的浓度较大,生长因子的释放方式是持续稳定缓慢释放的;其释放生长因子的浓度与方式可能更利于组织工程髓核中种子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对退变椎间盘的治疗和修复。 综上所述 2400转/分离心10分钟、3600转/分离心15分钟的二次离心方法可能是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较理想的方法;依地酸钠钙与Ⅰ型胶原组合应用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最大量的释放生长因子和持续稳定的缓释方式使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的生物效应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可能更有利于组织工程髓核中种子细胞向类髓核样细胞生长分化和对退变椎间盘的治疗和修复。
[Abstract]:Background and purpose: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新立,丛玉隆,殷宗健,时向民;不同浓度血小板激活剂激活血小板微粒膜表达PAC-1、CD62p的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4年03期
2 陈小玲;林敏魁;闫福华;赵欣;;不同浓度凝血酶对富血小板血浆促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3 卢向东,刘强;珊瑚羟基磷灰石结合重组合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羊书勇,毛天球,程晓兵,杨耀武,岳进,吴仲寅;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结构用于组织工程载体可能性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6期
5 张卫兵;洪光祥;康皓;;富血小板血浆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34期
6 林敏魁;陈小玲;赵欣;闫福华;;不同浓度凝血酶对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颅骨缺损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2期
7 郭晓东,郑启新,杜靖远,杨述华,王洪,刘勇,王运涛;TGF-β_1基因转染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3年07期
8 马健;李放;任大江;吴坤;万中元;李进珍;;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可注射组织工程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05期
9 姜小华;张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脑外伤合并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10 张长青,袁霆,曾炳芳,陶海荣,邵雷,徐铮宇,宋文奇,张晔,朱珍宏,眭述平;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萌;影响富血小板血浆活性的相关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6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4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