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激酶BfmS对铜绿假单胞菌运动产色素及毒力调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感应激酶BfmS对铜绿假单胞菌运动产色素及毒力调控的研究 出处:《南京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又称为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这种细菌能够产生众多的毒力因子,能够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皮肤烧伤或者囊肿性纤维化患者严重的感染。感染后因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 铜绿假单胞菌中有众多的双组份系统。典型的双组份系统由一个结合在细胞膜上的组氨酸激酶感应蛋白和介导细胞内应答的调控蛋白构成。细胞膜上的组氨酸激酶感应蛋白,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比如光信号,特殊的小分子物质,温度,渗透压和pH等。细胞膜上的感应蛋白一旦被激活后,能够在其特定的组氨酸残基上发生自磷酸化,然后自催化将组氨酸上的磷酸基团转移至应答调控蛋白的天冬氨酸残基上。磷酸化后的应答调控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调控不同靶基因的表达。应答调控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调控其自身的活性。 本文研究的BfmS (Biofilm maturation Sensor)是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内的一个感应激酶,和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应答调控蛋白BfmR (Biofilm maturation Regulator)构成了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个双组份系统。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双组份系统BfmRS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正常发育、形成和架构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双组份系统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控制着噬菌体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裂解和DNA的释放。但是,经过本文的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这一双组份系统BfmRS,对细菌的各种毒力因子或毒力因子相关的过程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包括群集运动,绿脓菌素的产生,蛋白酶和鼠李糖脂的分泌。铜绿假单胞菌的游动能力能够协助其扩散,是铜绿假单胞菌定殖并形成生物膜的前奏。绿脓菌素是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一种蓝绿色的有毒代谢物,分子构造显示具有抗菌活性,且在氧化应激下能诱导秀丽隐杆线虫死亡。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分泌各种蛋白酶,这些蛋白酶能够降解宿主内的胶原蛋白等,帮助铜绿假单胞菌的扩散和侵染。鼠李糖脂是铜绿假单胞菌特有的分泌物。它最突出的特性是其表面活性,如能显著降低表面张力,改变固体表面的湿润性。因其优良的憎水亲水两性性质,目前运用于采油工业,环境治理以及生物农药的开发。本文研究通过构造BfmS缺失突变株和BfmRS双缺失突变株,发现相对于野生型的铜绿假单胞菌来说,BfmS缺失突变株群集运动能力显著下降。BfmS突变株产生的绿脓菌素,脓菌素和绿脓红素减少。此外,BfmS缺失突变株鼠李糖脂产量下降。这些结果用互补实验做了验证,互补菌株均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缺陷株的表型。进一步采用报告基因分析发现,在静态期早期,BfmS调控了rh1AB和bfmR基因的表达,BfmS缺失突变株中rh1AB表达降低。rh1AB是鼠李糖脂合成代谢路径中的关键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rhl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的相关调控基因的转录深入研究,发现rhlI和rh1R转录各有不同水平的降低。推测BfmRS可能是独立的或者是依赖于rhl-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相关的靶基因。定点突变实验结果表明,BfmR可能通过磷酸化的方式调节靶基因。BfmS缺失突变株的中bfmR表达显著增高,结合点突变结果,BfmS可能于转录水平和翻译后修饰调控BfmR。而BfmS感应蛋白在细菌细胞内以磷酸酯酶的形式行使生物功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78.9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转;90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及生化反应[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23期
2 刘蓉,谢芬,周黎明,杨云霞,朱玲,王浴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04期
3 杨海慧,沈薇,应春妹,叶杨芹,于嘉屏;神经外科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株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6期
4 陈海金,张瑞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其耐药性的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3期
5 李国豪 ,徐邦牢 ,李萍 ,雷秀霞;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动态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6 杨凤琴,杨凤莲;8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7 孔晋亮,莫诚航,尚为民,邝敏,覃雪军,闫萍,陈一强;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刘永芳;吕晓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1期
9 关欣,郑红光;铜绿假单胞菌再次感染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2期
10 吴润转;陈艳珍;周勇;;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及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付建荣;刘群;张艳红;刘金伟;刘静;李建;;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曾燕丽;兰小鹏;江丽;刘丰伟;;灭活铜绿假单胞菌DNA适体的筛选和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超;黄亮;刘庆中;王赛芳;郑佳音;周铁丽;;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缺失的检测[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小燕;卓超;冯景宇;;低浓度乙醇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变化[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俊娟;蒋捍东;;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晓玲;高华;刘正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5年连续监测[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罗燕萍;沈定霞;裴保香;徐雅萍;白立彦;;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五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使用量相关性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徐洋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受信号分子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孙小敏;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应系统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路新枝;群体感应和环二鸟苷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衣美英;外科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2 谢才文;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3 卢锦萍;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咏梅;落叶松皮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丰伟;体外筛选铜绿假单胞菌适体的研究及初步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江守伟;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冯军花;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靓;山西太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调查分析及产金属酶基因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顾晓花;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的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55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5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