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荧光探针法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机理及其测定

发布时间:2018-02-03 08:41

  本文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探针 荧光猝灭 链霉素 槲皮素 脱落酸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结合机理和作用机理是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物在人体中的结合部位和作用机理直接影响着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因此,在模拟人体环境条件下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和作用机理是十分必要的,也可以确保人们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它能与许多内源或外源性的化合物结合,具有存储和转运的功能。药物进入人体一般要经过血浆的贮存和运输,到达受体部位发生药理作用,因此研究血清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用于表征蛋白质-药物分子结合作用的方法很多,其中荧光探针技术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荧光探针法就是利用加入的药物与探针分子作用使得生物大分子或探针分子的荧光发生变化来研究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了解药物分子在人体中的作用机理。本论文主要采用荧光探针法研究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部位和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作用机理和发挥药效的途径。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综述了药物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首先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然后依次对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展开了评述。 第二章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伊文思蓝(EB, Evans blue)和链霉素(SM, streptomycin)对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竞争反应机制。伊文思蓝能够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生静态猝灭。然而当加入链霉素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恢复。这说明EB和链霉素对BSA发生了竞争反应。求得了牛血清白蛋白与链霉素的结合常数为6.52×10~6 L/moL。 第三章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脱落酸的相互作用。脱落酸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发生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荧光寿命研究了荧光猝灭的类型及机理。其猝灭机理是静态猝灭,即脱落酸和牛血清白蛋白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复合物。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了脱落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微区结构的影响。通过实验求算了脱落酸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点数K =6.38×10~4L.mol~(-1), n =1.452。 第四章利用荧光探针法筛选评价了天然抗氧化药剂槲皮素的抗氧化能力,以1, 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抗氧化药物槲皮素对单线态氧的清除能力,讨论了其作用机制,并实验了干扰物质的影响。 第五章利用荧光猝灭法建立了测定植物中脱落酸的新方法。
[Abstract]:The binding mechanism and 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drugs and biomolecu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eld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The binding site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drugs in human body directly affec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rugs on diseas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binding site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drugs and biomolecules under simulated human environment,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Protein is an important macromolecule in organism, it can bind with many endogenous or exogenous compounds,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Drugs entering the human body generally have to be stored and transported through plasma.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binding of serum albumin to drugs.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used to characterize protein-drug molecular binding, among which fluorescent probe technology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good selectivity. Fluorescence probe method is to make use of the action of added drug and probe molecule to change the fluorescenc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 or probe molecule to study the action between drug molecule and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 Us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drug molecules in human body, this paper mainly uses fluorescence probe method to study the binding site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drug molecules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rugs in the human body and the way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drug effe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rug molecules and serum albumin are reviewed. Firstly,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the research methods, contents and progr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rug small molecules and serum albumin were reviewed in turn. In chapter 2, Evans blueand streptomycin SM were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and UV spectra. 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reaction between bovine serum albumin by streptomycin.Evans blue can quench the fluorescence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by static quenching, however, when streptomycin is added. The fluorescence recovery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indicates that EB and streptomycin react competitively to BSA, and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to streptomycin is 6.52 脳 10 ~ (-6) L / mol ~ (-1). In chapter 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vine serum albumin and abscisic acid wa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was in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abscisic acid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The type and mechanism of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re studied by the equation and fluorescence lifetime.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is static quenching. The effect of abscisic acid 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determined by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abscisic acid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ere calculated by experiments. Binding constants and binding points K of the. 6.38 脳 10 ~ (4) L. Moll (. -1). N 1.452. In chapter 4th, the antioxidant ability of quercetin was evaluated by fluorescence probe method, and 1,3-diphenyl isobenzofuran (DPBF) was used as the fluorescent probe. The scavenging ability of quercetin on singlet oxygen was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its ac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effect of interfering substances was tested. In Chapter 5th, a new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bscisic acid in plants was established by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翠侠;刘绍璞;刘忠芳;胡小莉;;荧光光谱法研究托拉塞米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J];化学学报;2011年12期

2 张艳霞;李芳轶;张洪卫;胥丹平;徐瑶;季晓彤;张朝红;;甲基对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J];农药;2011年07期

3 尚永辉;李华;孙家娟;王晓玲;;荧光光谱法研究染料木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仪器;2011年04期

4 谢玉荣;杜迎翔;汪豪;;荧光光谱法研究忍冬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海峡药学;2011年07期

5 李春哲;;嗪草酮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作用研究[J];技术与教育;2011年01期

6 袁东;申中兰;朱文彩;许青;田其燕;;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周能;周振;;硫普罗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分析计量;2011年03期

8 付彩霞;王文萍;;维生素C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试剂;2011年08期

9 岳巧丽;李光;;牛血清白蛋白与头孢菌素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张静;向迅;方婷;陈艳萍;张业中;;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利;姜秀娥;董绍俊;;中性红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分子光谱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叶青;胡仁;林种玉;韩会娟;王卉;林昌健;;牛血清白蛋白与羟基磷灰石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3 曹小敏;李杰;刘欲文;汪存信;;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稀土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热变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刘敏;孙德志;林瑞森;;牛血清白蛋白与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徐国兴;黄焱;彭亦茹;;四磺基酞菁钴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霞;汪存信;李杰;王志勇;;稀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徐巍;吴霞;周海平;刘潇_g;杨景和;;唑嘧磺草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王亚平;程芳琴;董川;;荧光法研究对二甲酚酞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玉霞;王永生;郭荣;;十二烷基谷氨酸铵盐(GD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霍彩霞;王荣民;任建坚;;头孢他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北京兽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支海兵;免疫增强剂(全文完)[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2 北京兽药研究所 中青;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技术[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3 山西医科大学电子显微镜室 张彰;游离细胞透射电镜样品预处理技术[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陶春祥;巴豆药理研究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赵文翰;母羊多胎高产de几种方法[N];中国畜牧报;2002年

6 袁西训 杨德军 邵国 李振明;禹城农副产品加工步入快车道[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永辉;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光电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预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顾国贞;阿瓦斯汀(Avastin)和曲安奈德(TA)对兔眼葡萄膜炎治疗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3 卫艳丽;基于蛋白质内源荧光磷光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肖建波;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吴丹;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爽;手性对映体及类似物的色谱和分子印迹膜分离[D];天津大学;2005年

7 孙望强;大分子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朱莉;新型多酸有机亚胺衍生物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刘雪锋;几种中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D];江南大学;2005年

10 李霞;微量热法研究生物大分子及草酸钙模拟生物矿化[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国发;牛血清白蛋白的电化学研究及信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据芹;荧光探针法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机理及其测定[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凯;卡铂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性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4 金艳红;印染织品和废水中直接染料的色谱与荧光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刘丽珍;水溶性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秀清;量子点的不同修饰方法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葛颖新;CdTe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及在荧光探针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6年

8 曹璨;树状体包被的纳米金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分子修饰[D];东北大学;2006年

9 林成芳;水溶性CdSe/CdS纳米晶的合成表征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峰;核苷卟啉的合成及与BSA、DNA相互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6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486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3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