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纳米缓释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猪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壳聚糖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出处:《南京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来源广泛,取材简单、免疫原性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在发现肝衰竭炎症内环境严重影响移植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基础上,选用临床广泛应用的乳糖酰基壳聚糖作为载体材料,构建具有肝靶向作用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载药纳米缓释粒子。为了更好的示踪移植干细胞体内分布和转化等功能发挥,前期进行慢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以获取GFP-MSCs细胞系。将载药纳米粒子通过外周静脉注入体内,利用其肝靶向性到达肝内;随后自体MSC通过门静脉移植至肝内,两者联合应用于猪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以期通过该载药粒子的局部药物靶向缓释,改善肝衰的炎症内环境,从而提高移植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促进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内的增殖与分化,促进肝再生,改善肝脏功能。 第一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标记和鉴定 目的:使用慢病毒介导GFP基因转染,以获取GFP-MSCs细胞系,示踪移植干细胞体内各种生物行为。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培养法不断传代纯化,并用慢病毒介导外源荧光蛋白基因转染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MSCs表面标志物和荧光表达强度,MTT法检测转染后MSCs增殖能力。 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过多次传代,间充质干细胞不断贴壁生长,形态比较均一,呈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而杂质细胞逐渐减少。将纯化的MSC细胞与MOI80带有嘌呤霉素抗性的慢病毒孵育,一段时间后,经嘌呤霉素筛选出荧光强度较强,并长期维持较高水平的GFP-MSC细胞系。流式细胞分析显示MOI80时,感染效率为80%,平均荧光强度为11076。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90+、CD44+的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90%(图2),CD45几乎不表达,表明外源基因转染的MSC细胞仍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且纯度较高。MTT法显示GFP-MSC与普通MSC一周内的生长规律相似且两组细胞在各个时间点的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 结论:熟练掌握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和纯化猪骨髓MSCs,且形态规则、增殖能力强,符合下一步实验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慢病毒介导外源基因转染MSCs构建GFP-MSCs细胞系,且FCM显示转染后细胞仍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且纯度较高,可作为报告基因稳定有效示踪MSCs的肝内分布。 第二部分IL-1Ra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功能验证 目的:制备IL-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为有效改善ALF炎症内环境提供理想有效的方法。 方法:采用静电喷射法制备IL-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采用FITC荧光标记的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分别与肝细胞和MSC孵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肝细胞靶向性,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细胞激发荧光的比例和强度;ELISA法检测IL-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外周静脉注射24h后心、肝、肾等组织中IL-Ra含量;ELISA法检测IL-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在PBS液中的释放规律。 结果:红外谱图显示乳糖酸(LA)的羧基特征峰(1742.66cm-1)消失,壳聚糖(chitosan, CS)的氨基特征峰发生偏移;核磁共振图谱显乳糖酰基壳聚糖(GC)的特征峰(4.3ppm)为乳糖酸羧基与壳聚糖氨基反应生成的酰胺键上氢的的特征峰。扫描电镜显示制备出的IL-1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形貌良好,分布均匀。荧光显微镜下未见围绕分枝状MSC细胞的绿色荧光,而所有肝细胞均靶向有绿色荧光的纳米颗粒。流式细胞仪分析被靶向的肝细胞比例达到97.2%,荧光强度几何平均值较对照组高出近十倍。肝组织研磨液ELISA法检测IL-1Ra浓度平均值为147.15pg/ml,显著高于血清、肾脏和心脏组织,同时与血清成分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ELISA检测IL-1Ra缓释过程:1-3h突释峰,3-9h的平台期,9-30h快速释放峰,最后累计释放量趋于稳定。结果显示IL-1Ra纳米颗粒经过两次快速释放后IL-1Ra累计释放量在30%左右,还有大部分IL-1Ra控释在纳米颗粒中。 结论:采用静电喷射法在接收距离为10cm,流速为0.7ml/h,电压为14kV的操作条件下,稳定喷射,成功制备出形貌较优,分布均匀,包封率较高的IL-1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体外及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具有显著的肝细胞靶向性及缓释功能。这为IL-1Ra应用于急性肝衰竭解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第三部分IL-1Ra纳米缓释颗粒联合MSCs移植治疗猪ALF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拮抗剂与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协同效应及其机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提供更广阔的应用途径。方法: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建立猪急性肝衰竭模型,34中华实验小型猪随机分为五组,造模对照组:门静脉移植生理盐水;IL-1Ra组:门静脉移植生理盐水前6h耳背大静脉推注IL-1Ra;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门静脉移植8×10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治疗组(包括IL-1Ra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IL-1Ra纳米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耳背大静脉推注IL-1Ra或IL-1Ra纳米缓释颗粒,门静脉移植8×107异体骨髓MSCs。移植后4周内定期检测肝功能、炎症因子变化和病理改变并监测移植细胞体内存活、转化和分泌情况。 结果:各组存活动物肝功能在2-3周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其余各组比较,E组肝功能显著改善(P0.05)。B超检测腹水显示纳米颗粒组一周时仅少量腹水,不易测量,单纯细胞移植组最大腹水距离为3.97cm,肝衰竭对照组最大腹水距离为5.35cm。 ELISA检测各组血清炎症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均为造模24h后迅速上升,短时间内到达高峰,持续数日后缓慢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纳米颗粒组IL-1、TNF-α、和IL-6均显著改善(P0.05)。Ki67阳性细胞在肝衰竭3天迅速上升,1周时达到高峰;A、B组增殖细胞数随后直线下降,第3周恢复正常增殖水平(21.2±2.5),E组虽有降低,但维持在较高水平(68.8±9.1)(P0.05)。荧光显微镜及抗GFP免疫组化结果均可见2周末纳米颗粒组移植细胞数较单纯移植组明显增多,且前者肝小叶实质内可见散在分布的移植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分布于肝脏的移植细胞(绿色荧光)并未同时显示红色荧光的CK18,相反,western blot检测C、D、E组肝组织HGF、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纳米颗粒组最多。 结论:IL-1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通过对宿主内环境的持续有效控制协同移植干细胞的多种分泌功能共同促进肝衰竭动物的恢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657.3;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慎原;急性肝衰竭病人细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附50例病人分析[J];临床荟萃;1991年02期
2 岳丽霞;;Gomisin A对诱发的急性肝衰竭的预防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年04期
3 龚常勇;急性肝衰竭的新定义[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4年01期
4 李国岗;;美国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推荐意见介绍[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21期
5 陈英杰;张来;;头孢拉定致急性肝衰竭[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年05期
6 王永怡;张玲霞;;原位肝移植救治成人暴发性及亚急性肝衰竭[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8年02期
7 王英杰,王宇明,李梦东,聂青和,陈国致,黄艳萍;体外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对急性肝衰竭犬的支持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8 廖丹!200025,谢青!200025,周霞秋!200025,臧国庆!200025,钱书兵,陈诗书;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移植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肝脏;2000年02期
9 吴其恺,杨大国,张炳尧,何清,乐晓华;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护作用(摘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S1期
10 吕艺;单独使用腺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cDNA能使急性肝衰竭小鼠存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茹清静;;略论“胃气”评估与慢性肝衰竭的防治[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永平;许烂漫;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肝衰竭诊疗指南[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陈菊梅;;“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及临床体会[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茹清静;;略论“胃气”评估与慢性肝衰竭的防治[A];第十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邹勇;陈韬;韩梅芳;王洪武;严伟民;宋戈;武泽光;王晓晶;朱传龙;罗小平;宁琴;;肝脏NK细胞在病毒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通过 Fas/FasL和NKG2D/NKG2DL途径增强对肝细胞的杀伤[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磊;谷甸娜;郑毅;卢洁;张晓华;郑明华;陈永平;;乌司他丁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Bad、Bax蛋白表达的影响[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杜宁;庄永龙;胡瑾华;刘晓燕;岳小敬;王会;崔志飞;周渝霞;郝玉清;王慧芬;;慢性肝衰竭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初探[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张畔;杨荣兰;;血浆置换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民生;H1受体拮抗剂 不良反应尤须警惕[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陈金伟;怎样对付原发性心肌病[N];健康报;2006年
3 王毅;重视基础和临床研究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本报特约撰稿人 干荣富;市场繁荣 新品不断[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康琦 雨川;止吐药物市场——潜力虽大 危机犹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萧红;急性肝衰竭的诊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7 魏开敏;H_(2)受体拮抗剂的不恰当联用[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8 魏开敏;H_(2)受体拮抗剂的不恰当联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 教授 罗学宏;感冒药致急性肝衰竭一例[N];医药经济报;2010年
10 王丽;肝衰竭 新分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敏;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吴会玲;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对清道夫受体CD163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闫涛;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高山红;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的5-HT_(1B/1D)受体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5 杜康平;人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拮抗剂筛选模型的建立及筛选和抗鼠Ⅰ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660菌株的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6 董俊军;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7 李羽;永生化人胚胎肝细胞系的建立及肝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朱凤昌;人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2460A和2520A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9 陈晶;鼠Ⅰ形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139A的研究和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拮抗剂的筛选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10 吴艳玲;刺五加酸、红景天苷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干预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檀家俊;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纳米缓释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猪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熊圣仁;白介素-1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3 谭少华;ET-1刺激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林运灵;ET_A受体拮抗剂BQ-123对大鼠冠脉微栓塞后心室重塑及心室功能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5 卜雁;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无/慢复流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杨菁;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设计与合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7 林智杰;新型毒蕈碱受体拮抗剂TAN1251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张海鸣;甲状腺激素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D];江苏大学;2010年
9 郭朝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强;79例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3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52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