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热毒血瘀证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4 14:24

  本文选题:病证复合模型 切入点:结肠癌 出处:《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建立热毒血瘀证荷结肠癌复合动物模型并探索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其影响。方法:用脂多糖(LPS)尾静脉和腹腔注射建立热毒血瘀证模型,C26皮下注射建立荷瘤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单纯荷瘤组,复合模型对照组,复合模型高、中、低剂量组,中药干预后行量化评分表、局部微循环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复合模型各组造模1周起出现不同程度热毒血瘀证。与复合模型对照组比较,复合模型高、中剂量组造模12-42d量化评分值明显减轻(P0.05,P0.01)。造模后复合模型组局部血流量减低,给药后各剂量组局部血流量增高,以复合模型高剂量组更为明显。造模后,各组全血黏度值均升高明显,运用活血化瘀法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液的高黏滞状态。结论:本实验建立热毒血瘀证结肠癌的病证复合模型,符合中医证型特点;采用不同剂量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进行干预,能不同程度减少热毒血瘀的症状和体征。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animal model of heat toxi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combined with colon cancer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method of clearing heat, detoxifying,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on it. Methods: the model of heat toxi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as establish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C26 by injec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into tail vein and intraperitoneally. Set up blank control group, simple tumor bearing group, compound model control group, compound model high, medium and low dosage group,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after the quantitative score table,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at toxi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each group from 1 week.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f the compound model, the composite mode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quantitative score value of 12-42 days in the middle dose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ocal blood flow in the compound model group, but increased in each dose group, especially in the high dose group, after the model was made, the local blood flow in the compound model group was decreased, especially in the high dose group, after the model was made, the local blood flow was increased in the compound model group, especially in the high dose group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of ea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blood hyperviscosity could be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Conclusion: this experiment established the complex model of heat toxi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colon cancer, which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 do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learing heat,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can reduce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heat toxin and blood stasis in different degrees.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计划(A类)项目(No.2012ZA049)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No.Y13H290038)~~
【分类号】:R285.5;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静;王安璐;赵维;车方远;冯倩;易丹辉;徐浩;陈可冀;;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其可靠性与真实性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08期

2 郭勇;邹莹;徐玉芬;王辉;李妍;钱丽燕;杨维泓;;Study on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5年03期

3 左明焕;孙韬;周琴;胡凯文;;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中医治疗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8期

4 钱丽燕;郭勇;;恶性肿瘤高凝状态——血瘀证——活血化瘀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年04期

5 杜金行;李腾飞;史载祥;;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9期

6 杨超;周岩;孙晓红;姬曼;徐群渊;;具有中医“热毒血瘀证”表征的大鼠血液成分和流变学变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7 梁爱华;黄璐琦;于长安;薛宝云;王金华;李春英;;LPS/Ca诱导血栓形成与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的炎症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震宇;李彦品;魏玉芳;霍志刚;武纪生;齐珊珊;王旭旭;;扶正益髓方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年01期

2 李妍;钱丽燕;唐朋林;郭勇;;热毒血瘀证结肠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其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3期

3 段练;刘咏梅;王阶;;血瘀证中医证候模型的现状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7年04期

4 袁征;邵铭;白浩;;健脾凉血通下法治疗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肝脏;2016年12期

5 何立春;胡耀武;李兴禹;李青松;张玉蓉;;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27期

6 周艾强;周树录;王健;钟小兰;蔡卫环;杨宏志;李杨湄;戴敏;杨丽;;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28期

7 傅卫红;张青;周玉宝;张琳静;彭立静;王永兴;李超民;;中药与矿物盐微粉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6年10期

8 宋奎全;张恒龙;陈柏楠;;炎性因子与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年04期

9 杨新鸣;于慧佳;付冬雪;彭艳;;PCO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针刺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6年04期

10 芦殿荣;芦殿香;柏大鹏;何生奇;王芳;高音;杜艳林;江正龙;冯利;;益肾骨康膏治疗肾虚血瘀型癌性躯体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铭;徐浩;陈可冀;;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Blood-Stasis Syndrome:Considera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Pattern Identif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4年07期

2 郗瑞席;陈可冀;史大卓;李立志;;介入术后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08期

3 付长庚;高铸烨;王培利;王承龙;徐浩;史大卓;陈可冀;;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09期

4 刘沛;史志旭;陈炳为;羊海涛;金辉;肖珊;;无金标准条件下诊断试验评价贝叶斯相关模型构建及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年02期

5 邸丹;周敏;秦鹏飞;朱巍;;中医舌诊、面诊客观化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04期

6 许云;赵爱光;谷晓红;刘建平;吴煜;杨宇飞;;218例大肠癌根治术后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年06期

7 宇文亚;吕爱平;韩学杰;史楠楠;王丽颖;王燕平;王永炎;;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技术标准化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0期

8 杜金行;史载祥;;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6期

9 任钧国;江丽娟;李军梅;李鸿海;刘建勋;;益气活血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1年02期

10 李鸥;徐浩;高铸烨;;1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培民;血瘀Ⅲ号治疗血瘀证20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2 柴向斌,王斌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1年04期

3 孙金芳,芦连菊,臧建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年09期

4 姚魁武;王阶;衷敬柏;朱翠玲;王恰如;;血瘀证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5 姚魁武;王阶;;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6 高克俭;;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6年05期

7 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8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9 吴锐;熊雯雯;江一平;李国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的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10 杜慧慧;李青梅;王磊;李莹;王俐琼;张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血瘀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鸾;胡一敏;胡建东;施晓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2 姚魁武;王阶;武继涛;朱翠玲;王恰如;;不同疾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比较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利国;;血瘀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勇;李春;郭淑贞;啜文静;王伟;;扩散编辑实验分析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清脂类代谢变化[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国贤;万晓凤;王缨;鄢毅;;血瘀证诊断现代分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张兰凤;王阶;;血瘀证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可冀 马晓昌;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N];健康报;2002年

2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凌;诠释血瘀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4 记者 樊丹;血瘀证检测实现可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教授;为什么说血瘀证是百病之源[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血瘀证的病因[N];云南日报;2000年

8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同德;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郭力恒;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海霞;血瘀证病位分类与规范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赵炜嘉(CHIU Wai Ka);血瘀证与针灸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罗静;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传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岱琳;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及丹参多酚酸盐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张敏;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义成;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单莎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蛋白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苏晋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脂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高瑞;偏头痛血瘀证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7 王安璐;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赵方舟;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长军;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在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任兰群;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66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566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0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